【歷史上的今天——0601傅正提出「國庫通黨庫」之問題】

2023年6 月01日

【歷史上的今天——傅正提出「國庫通黨庫」之問題】

近年來,由於在媒體報導與社群中的能見度逐漸提高,「不當黨產」這個詞彙、以及相關的研究討論也逐漸進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我們也許會認為這是一個較為新穎的議題,但其實早在六十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明確指出了中國國民黨「國庫通黨庫」的問題,並且加以批判抨擊。

那個人就是傅正。

傅正於1927年出生在中國江蘇省高淳縣,1946年進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學就讀經濟系,後來轉入國立武漢大學法學院,攻讀政治學系,1949年輟學,隨中華民國國軍逃難,1950年移居台灣。

在年少時便已經加入中國國民黨的傅正,見識過國民黨內部的腐敗顢頇,更在來到台灣之後,對於愈發獨裁專制的蔣氏政權感到失望,另一方面,推崇民主精神與自由主義的他,開始投身於民主運動的推動。

1953年,他開始為雷震創辦的雜誌《自由中國》撰稿,後來也擔任雜誌的編輯工作。

而傅正相當著名的文章之一,便是〈國庫不是國民黨的私囊——從民社黨拒受宣傳補助費說到國民黨把國庫當作黨庫〉,這篇文章刊登於1960年06月01日出版的《自由中國》第22卷11期,在封面上便可以看到斗大的標題。

文章中透過各種例證,指出國民黨為了應付來到台灣以後擴編組織,因而隨之增加的龐大經費支出,於是藉由各種手段,包含將黨內組織納入政府機關、接收日產、整併或扼殺民營企業等方式,將原本屬於國家的民脂民膏,全都納入黨的口袋裡,並且在文末指出,這樣搜刮黨費的手法,不只違反民主政治的原則,其實更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最堅決敵對的蘇俄中共之流並無二異。

傅正的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在台灣針對不當黨產提出論述的先驅,而在1960年代,對言論自由的箝制依舊相當森嚴的台灣社會,仍然能夠本著知識分子的良知,以如此犀利的筆鋒,毫不留情地對政府當局進行批判,其勇氣與操守也實在令人感到敬佩。

而在此之後又過了三個月的時間,傅正便因為參與中國民主黨的籌備,於同一年和馬之驌、劉子英、雷震等人一起遭到逮捕,因為在獄中拒絕接受感化的關係,一直到1966年才出獄。

***
參考資料:
傅正〈國庫不是國民黨的私囊——從民社黨拒受宣傳補助費說到國民黨把國庫當作黨庫〉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