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520五二〇農民抗暴事件】

2023年5 月19日

【歷史上的今天——五二〇農民抗暴事件】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1988年春天,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擴大開放外國進口農產品,這件事情很快引發了台灣農民對權益損害的疑慮。同年05月20日,台灣農民運動先驅林國華、蕭裕珍等人,帶領雲林農權會,以及來自雲林、嘉義等縣市共計數千名農民,聚集於台北市中山北路與台北車站前,以「開放農業可能導致農民權益受損」作為抗議的主軸,進行請願。

此外,他們也提出七大訴求,包含全面辦理農民與農眷保險、免除肥料加值稅、有計劃收購稻穀、農會還權於會員、廢除農田水利會會長遴選、設立農業部以及農地自由買賣等。

台灣的農民運動,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因為用以產糖的甘蔗在生產販售上遭受不合理的待遇與剝削,因而使農民群起反抗的二林蔗農事件。此後,台灣各地也紛紛成立農民組合,以積極提升農民知識、改善農民生活,並促進交易的合理化作為其主要目標。但也在農民組合受到台灣共產黨勢力的影響之後,遭受日本政府當局的嚴格取締與逮補,因而瓦解。

而在戰後,國民政府重工商、輕農業的偏頗政策下,農業更被定位為「培養工業之用」的產業,一路衰退停滯。1987年、1988年可以說是農民運動的高峰,直到此次的請願運動,成為一場大規模的社會運動。

起先,請願運動和平進行,然而到了下午,有參與遊行的民眾希望到立法院借廁所,遭到鎮暴警察阻擋,最後在立法院前引發嚴重的衝突,群眾對立法院丟擲石頭與瓶罐,其中詹益樺先生憤而動手拆掉了立法院的橫匾。
到了傍晚,鎮暴警察開始拿著長棍見人就打,並且以強力水柱沖向抗議群眾,甚至以鎮暴盾牌壓在民眾身上、踩踏群眾以進行驅離;而群眾也不甘示弱以石頭、汽油彈回擊,如此對峙到次日的清晨,已經有不少警察、民眾和學生受傷,而警方也當場逮補上百名民眾和學生,包含林國華、蕭裕珍,以及當時《民進報》的總主筆林濁水。

事件過後,有多人被移送起訴,國民黨政府更發動輿論攻擊,企圖抹黑主辦單位,並有「假農民」藉機滋事。
後來,在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許木柱等十一名學者組織調查團深入調查,提出《五二〇事件調查報告書》,認為主辦單位並無暴力預謀的意圖;而此次事件也成為解嚴之後,時間最長、衝突規模最大、流血程度最嚴重的街頭事件。

***

【月捐兩百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