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516鍾肇政逝世日

2023年5 月16日

照片資料來源:典藏台灣

***

【歷史上的今天——鍾肇政逝世日】

鍾肇政(Zhungˋ Shauˇ Zhinˇ)先生出生於1925年01月20日,新竹州龍潭庄人。早年就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在兵役期間,因為高燒不退,造成他日後的聽力障礙。

戰後,鍾肇政曾就讀台灣大學中文系,但僅僅兩天就輟學了,一方面是因為聽力障礙導致學習困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教授的口音令他難以適應,還有一個原因是,在他考進中文系之後,才發現課程內容多半是四書五經等古典文學,但鍾肇政感興趣的是現代文學。

鍾肇政在1951年與妻子張九妹女士結婚後,在雜誌《自由談》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婚後〉,從此燃起他寫作的興趣。1960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問世,隔年又發表大河小說《濁流三部曲》,是開啟 台灣大河小說創作的先驅。
1964年,他開始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台灣人三部曲》;此外還有《高山三部曲》與《怒濤》等大河小說。鍾肇政長年以來勤於筆耕,創作量豐沛,在台灣文壇與葉石濤先生齊名,兩人被並成為「北鍾南葉」。

而除了文學創作之外,鍾肇政也積極促成作家之間的交流。1957至1958年間,他與幾位熱心創作的台籍作家如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李榮春、施翠峰、許炳成 等人,共同發起文學刊物《文友通訊》。

當時正值二戰之後,台灣面臨政權交替,以及連帶而來社會與文化的劇烈變遷。許多原本慣用日語創作的台籍作家,都面臨語言轉換的困難,需要重頭學習中文寫作,更在這段期間,被文壇主流所排擠忽視。

鍾肇政深感他們需要互相鼓勵與幫助,更需要友情的慰藉與凝聚,於是有了創立刊物,促進彼此交流的構思;而鍾肇政當時所居住的,位於龍潭國小的日式宿舍,就成為了台灣作家聚會與交流的重要場所,日後更被學者形容為「戰後台灣文學的發祥地」。

無奈的是,原本只是「以文會友」的溫暖交流,《文友通訊》卻依舊被國民政府當局盯上,最後在白色恐怖的壓力之下,《文友通訊》不得不停刊。

1970年代末起,鍾肇政開始推動許多台灣作家與藝術家紀念館的設立。在他的積極參與之下,先後成立了 鍾理和紀念館、賴和紀念館、楊逵紀念館、吳濁流紀念館以及鄧雨賢音樂館等。
解嚴之後,他也開始從事母語運動以及發揚客家文化等行動,例如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寶島客家電台 的設立,也都跟他的大力推動有關。

無論是文學的創作與推廣,抑或是公共事務,鍾肇政先生都積極的參與其中,而他所累積的成就,也讓他獲得了不少榮譽。包含國家藝術基金會文藝獎、前總統李登輝所頒發的二等景星勳章、以及前總統陳水扁頒發的總統文化百合獎與二等卿雲勳章等。

2020年05月16日,鍾肇政先生逝世,享年九十五歲。在他的追思會上,總統蔡英文為他追頒一等景星勳章以及頒贈褒揚令,來表彰他終其一生對客家文化以及台灣文學的貢獻。

但也許,再多的獎章,再多的殊榮,也不及鍾肇政先生過去曾經自述過的一段話吧。他曾說,「我心中唯有文學,台灣文學而已。」

不願受到外界給予的刻板印象所局限,鍾肇政先生在他的一生當中,以旺盛的創作能量,豐富並深化了台灣文學的風景;以無私的精神,延續了台灣文學的記憶;更不遺餘力地為往後的台灣人進行文學的推廣與栽培。他不僅僅是一名文學的創作者,更是文學的播種者,耕耘者,這正是他會被尊為「台灣文學之母」最主要的原因吧。

***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