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511自由之愛:五一一台大學生日

2023年5 月11日

台灣大學椰林大道
照片資料來源:wadanabe@flickr CC BY-NC-SA 2.0

***

【歷史上的今天——自由之愛:五一一台大學生日】

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之後,對台灣人的思想與言論,展開了全面的箝制。而為了提防左翼學生運動的再起,更將手伸入校園,在1949年的四六事件以後,用軍事監控的方式控管台灣各級學校,嚴格審查學生言論,灌輸黨國教條思想,使得台灣的校園也開始進入思想禁錮的黑暗時期。

直到1980年代,追求自由以及多元思潮的風氣,再度在大學校園中吹起,而各種關心台灣政治的社團以及校內刊物,也開始蓬勃發展,逐漸形成對抗黨國組織的人際網絡。

◾ 李文忠事件、鹿港反杜邦運動與大新事件

在台灣大學,學生提出「學生代表聯合會主席由學生普選」的訴求,作為校園民主化的起點,卻遭到校方以記過、撤換或禁止出版刊物作為處分,甚至介入否決掉1985年04月通過的普選議案,更藉故開除學生異議份子李文忠。

另一方面,當時台灣的環保觀念正在興起,大學生也開始走出校園,關心環境議題。1986年07月,由台大 大學新聞社組成的「台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前往鹿港從事社會調查,並且參與鹿港的反杜邦運動,於同年09月,發表調查綜合報告書。

由於大學新聞社也曾在其刊物《大學新聞》中報導李文忠遭到退學的事件,再加上此次參與反杜邦運動,不斷觸動校方敏感的神經,1986年09月,台大校方勒令大學新聞社停止活動一年,又將社長、幹部等人記過處分。

◾抵擋不住的自由花!你越禁止、我越敢闖

在以上種種事件的打壓刺激之下,忍無可忍的台大學生於是發起言論自由運動,由十二個台大學生社團共同發表〈爭取校園言論自由聯合宣言〉,倡議刊物審查制度廢除,推動校園的民主化。

1986年10月24日,大新社的成員們在台大校門廣場舉辦「自由之愛演講會——我們要一個言論自由的校園」活動。表面上,學生們把這場活動稱作是「惜別會」,但實際上,這很顯然是一場抗議活動——從宣傳階段開始,學生們就以各種未經校方審查的聲明稿、宣言、公開信,印製成傳單流傳在台大師生之間,直接衝擊台大校方的審稿制度;而台大校門廣場也成為學生運動的重要集會地點,那段時間,校門口總是掛滿各種抗議布條,也時常有演講和群眾的集會。

對此,時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長的李煥質疑,這些學生乃是受到黨外運動的操縱,而台大校方也舉辦了「大新社懲戒事件說明會」,試圖安撫學生,然而公權力的態度愈含糊、打壓愈重,學生的反彈力道也就更大。

在這次的溝通破局之後,學生們接連發表〈台灣大學學生界爭取校園言論自由聯合宣言〉以及〈台灣大學研究生爭取校園言論自由聯合宣言〉,共計超過五十個校內學生社團、系學會、以及一百多名研究生,分別簽署此二份宣言,瞬間形成一股浩大的聲勢。

同年12月10日,也就是世界人權日這一天,第一期《自由之愛》刊物出版;12月19日,台大學生代表大會以壓倒性的票數,通過廢除刊物事前審查制度。

◾大學改革芻議:把知識還給知識!

1986年12月22日,第二期《自由之愛》刊登了〈大學改革宣言〉與〈大學改革芻議〉兩篇文章,其內容不只提倡言論自由、學術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也提出教授治校、大學自治等議題,並於隔年01月08日,向台大校長孫震遞交〈大學改革芻議〉連署書。然而孫震在師生會談中,並針對改革做出明確的承諾,使得學生們不得不提高抗議層級,轉而向立法院請願,卻也只獲得李煥模稜兩可的回應。

直接面對公權力的行動失利後,學生們決定將目標再度拉回校園。

1987年05月11日中午,學生們在台大椰林大道舉辦五一一大遊行,眾人唱著本土歌謠,高喊口號,並發起街頭演講,而此後,這一天也被稱作是「台大學生日」。

想當然耳,校方對於學生的行動勃然大怒,並且原本打算以大規模的退學來作為處分,但到了這個時候,校園的氛圍已經與過往截然不同,最後在群眾的輿論壓力下,台大校方僅僅針對其中七人予以小過處分。

而在自由之愛運動積極的動員之下,該年度的學生代表聯合會主席,由運動核心成員陳至柔贏得選舉,進入代聯會的體制內,繼續推動校園的自由化與民主化。

自由之愛是1980年代的台灣,第一場大型的學生抗爭運動。它不僅為台灣校園的民主運動發出引燃的信號,當這些抗爭者離開校園後,更是帶著過往的抗爭經驗,進入台灣的社運組織、政治組織,繼續推動台灣的民主化工作。

***

【月捐兩百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