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509獨台會事件

2023年5 月09日

【歷史上的今天——獨台會事件】

歷史紀錄片《末代叛亂犯》電影海報。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除後,台灣的民主並沒有立刻撥雲見日,1991年05月09日,廖偉程、陳正然、王秀惠以及Masao Nikar(漢名林銀福)等四人,因為閱讀了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被以違反《懲治叛亂條例》遭調查局拘提,而也因為這起事件,引發了台灣民間一連串更激烈的民主抗爭運動。

***

1991年05月01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除,但台灣就因此獲得真正的民主與自由了嗎?其實不然。當時,除卻掉《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之外,《懲治叛亂條例》、刑法一百條第二項的預備內亂罪,都還露著狺狺的獰笑,繼續監控著台灣人民的自由。
於是,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廖偉程(Liāu Uí-thîng)、文史工作者陳正然(Tân Tsìng-jiân)、社運人士王秀惠(Ông Siù-huī) 以及原住民傳教士Masao Nikar(漢名林銀福)等四人,只因為閱讀了史明先生的《台灣人四百年史》,便被法務部調查局盯上。
1991年05月09日,調查局派遣的幹員衝進清大校園,將這些人逮補,並且指稱他們受到史明的資助,在台灣發展獨台會組織,要以違反《懲治叛亂條例》將他們拘提;在此之後,負責張貼文宣的魯凱族青年Cegau Drululan(漢名安正光),也在05月11日遭到逮補。

在當時,《台灣人四百年史》雖然是禁書,但幾乎已經是人手一本,也已經有許多人在日本見過史明,因此,也有人認為,獨台會案的發生,其實是國民黨當局藉由強硬的手段,給當時逐漸蓬勃發展起來的學生運動、社會運動的一記下馬威,更是一個計畫性的政治打壓。

此次逮捕事件立刻就引起大學各社團的串連,05月12日,學生們重返「大中至正」廣場抗議,雖然在集會當天,就有百餘名抗議學生被保警和憲兵驅散,並強制開車載走,但這樣的舉動卻引起民眾更大的反彈,並演變成台北車站的佔領行動,以及《刑法》一百條的廢除運動。

1991年05月15日,來自全台灣各地的學生與社運工作者佔領了台北車站大廳,以此來聲援獨台會案的被捕人士,這次的佔領行動持續長達六天五夜,而在巨大的群眾壓力之下,0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05月20日,抗議群眾發起反政治迫害萬人大遊行,撤離台北車站。

至此,《懲治盼亂條例》已經被廢止,但相信大家都有留意到一件事——《刑法》一百條仍然沒有被更動過!因此獨台案全案依然改以《刑法》一百條第二項的預備內亂罪起訴判刑。於是,廢除刑法一百條的行動也接續展開。直到隔年1992年05月15日,立法院才三讀通過《刑法》一百條修正案,全案也改判公訴不受理,獨台會事件所引發的連鎖效應這才暫告休止。

由此可見,獨台會案是促成了《懲治盼亂條例》的廢除,以及《刑法》一百條的修正案的關鍵事件,對於台灣的民主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而獨台會案的始末也被導演廖建華拍攝成歷史紀錄片《末代叛亂犯》,訪談內容與圖文資料,更被編輯成同名書籍,用以紀念並重現那個時代的記憶與故事。

另外一件可以留意的事情是,台灣的民主進程,一直到最近三十餘年之間,才有了比較顯著的發展!這些記錄的存留,同時也在深刻提醒著我們,那並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民主,從來不是一蹴可幾的成果,當然也更需要我們往後的人,繼續為其呵護與維持。

***

【月捐五百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