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05月06日,台灣文藝聯盟成立於台中。
它是第一個以台灣人作家為中心的全島型文藝團體,而其所發行的刊物《台灣文藝》,也是當時台灣人自辦的文藝雜誌中,壽命最長、參與作家最多、對台灣文學運動影響也相當大的刊物。
照片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
【歷史上的今天——台灣文藝聯盟成立】
走在人車熙攘的中港路,拐彎進入興中街,在騎樓下邊走邊喝著老賴紅茶的你,可知道從台中市區蜿蜒而過的柳川,曾經在這裡轉了一個彎,而在彎口上,曾經有一間小西湖咖啡廳 座落此處呢?
過去,小西湖咖啡廳是許多文人仕紳聚會的理想場所,而在1934年05月06日這一天,更是由張深切、賴明弘、張星建等人提倡舉辦第一次全島文藝大會,並且也在這裡正式成立台灣文藝聯盟。
台灣文藝聯盟,是第一個以台灣人作家為中心的全島型文藝團體。
由於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對於台灣的政治團體無不進行大規模的鎮壓與查禁,因此具備批判精神與反抗意識的知識份子,多半轉入地下,或是成立一些看似不具備政治性質的藝文團體,而許多人則更試圖跳脫當時左派與右派的對立,以共同對抗日本殖民體制為目標而團結,於是在1930年代初期,也出現諸如南音社、台灣文藝研究會、台灣文藝協會等,結合了左右派人士的「聯合陣線」團體。
然而,這些團體的規模多半不大,也容易遇到經費拮据或人事停擺的問題,於是張深切等人便有了串聯全台文學界,成立大型文藝聯盟的構思,並希冀能夠藉著這樣的大型聯盟,更進一步實踐對政治的參與以及對自由的爭取。
台灣文藝聯盟的成員,集結了當時台灣北部、中部、南部重要的文學作家們,另外也有不少畫家也紛紛報名加入,其後,聯盟也陸續在嘉義、埔里、佳里、東京等地成立支部,聲勢浩大,也引發日本政府對他們的關切。
由聯盟所出版的雜誌《台灣文藝》,根據張深切的說法,因其認為台灣文學不應該建築在既成的中國、日本、或者歐美路線,而是要築在台灣的「真」與「實」之上,深入大眾,為台灣人發聲,變成《台灣文藝》的主要基調,而《台灣文藝》也因此得以把全島有著不同創作理念與主張的作家們集結起來,在聯盟活躍的兩年期間,《台灣文藝》一共發行了十五期刊物,是當時台灣人自辦的文藝雜誌中,壽命最長、參與作家最多的刊物。
但由於對文藝的政治功能的相對弱化,台灣文藝聯盟最終仍然因為作家們對於創作見解的衝突,而逐漸走向式微,最終解散。
其中,脫離聯盟的左翼作家代表—— 楊逵先生,後來便和妻子葉陶以及幾位日本籍的左派作家,成立了台灣新文學社。身為農民組合幹部的楊逵,其所出版的刊物《台灣新文學》,內容當然也以反映台灣窮苦大眾的社會寫實路線為主,可是隨著1937年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對漢文的禁用,《台灣新文學》也跟著廢刊。
台灣文藝聯盟雖然在成立兩年多之後,就遭逢解散的命運,但其對台灣文學依舊存在著很大的影響。
研究學者黃武忠先生就歸納出了台灣文藝聯盟的幾個重要的歷史定位,他認為,台灣文藝聯盟所代表的,不僅是台灣文壇,同時更是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堡壘,在聯盟成立之後,台灣的知識份子有個精神的支柱,以及可以發表的舞台,讓這些「文學同路人」可以更緊密的結合起來。
另外,台灣文藝聯盟所出版的刊物《台灣文藝》,更是以台中為中心,網羅全島作家,並與東京支部保持密切的聯繫,可以說,是為台灣的文學運動留下了相當光輝的一頁。
***
【月捐兩百 為台灣民主儲值】定期定額捐款,文化建國鬥陣來!
最棒的台派活動在好民!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