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三月做洪水——0325潘木枝、盧鈵欽、陳澄波受難

2023年3 月25日

【歷史上的今天】三月做洪水——0325潘木枝、盧鈵欽、陳澄波受難

1947年03月11日,由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所派出的八名「和平使」,前往水上機場與中華民國國軍進行談判。

在此之前,為了防止國軍繼續對嘉義市民造成傷害,許多民眾組成了民兵部隊,與中華民國國軍發生數次激烈的對抗,而眼見國軍的增援抵達嘉義,開始展開鎮壓,為了讓市區的損失降到最低,處理委員會選擇在機場調停民眾與政府的衝突。

然而這些和平使到達機場之後不久,隨即有士兵持槍而入,將他們綑綁帶走,最後除了少數代表被釋放或者以金錢贖回之外,其他代表皆被拘捕、刑求,之後押往嘉義火車站廣場公開處決。

這其中,也包含了潘木枝、盧鈵欽與陳澄波三人。

◾台灣醫師—— 潘木枝(Phuann Bo̍k-tsi)
潘木枝出生於1902年,嘉義市人。幼時家境清寒,曾經以剝龍眼乾來賺取學費,可能是因為這樣的緣故,他對於窮苦的人特別體恤。
在他從日本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1935年,他返回台灣,在嘉義開設了「向生醫院」,他時常免費為貧窮的病人看診,並且在治療上一點也不馬虎;二戰之後,他也曾經為當時駐紮在嘉義的中國士兵免費看診。
也因此潘醫生獲得了嘉義當地民眾的敬重,在1946年以高票當選嘉義市參議員。

◾台灣醫師—— 盧鈵欽(Lôo Píng-khim)
盧鈵欽出生於1912年,嘉義市人。早年在中國廣東求學,1926年,他曾經和張深切等二十多名在中國的台籍留學生,籌組「廣東台灣學生聯合會」,隔年更籌組「#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是一個具備強烈反日性質的留學生團體,因此也很受當時國民黨部分重要人士的支持。直到後來,蔣介石開始清黨,被視為左翼團體的革命青年團也因此解散,團員遭到逮補、審訊,甚至坐牢。在這之後,盧鈵欽轉往日本,進入東京齒科專門學校就讀,畢業後返台,在故鄉嘉義開設「民生齒科」。
戰後,盧鈵欽依舊熱心於參與公共事務,他在「三民主義青年團」中擔任重要的職務,也在1946年獲選為市參議員

◾台灣油畫家—— 陳澄波(Tân Tîng-pho)
陳澄波出生於1895年02月02日的嘉義。早年同樣出身貧困的他,經過畫家石川欽一郎的啟蒙,並且靠著自己的努力,遠赴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美術,並且以〈嘉義街外〉首度入選第七屆帝國美術展覽會,這是台灣人首次以西洋畫入選帝展。
返台之後,陳澄波也一直致力於推廣台灣的美術運動,並且創設台陽美術協會。
戰後,陳澄波曾經加入過「歡迎國民政府籌委會」以及「三民主義青年團」,更在1946年同樣當選嘉義市參議員。

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嘉義市民與國民政府產生衝突之後,他們是準備前往水上機場與國軍談判的八名「和平使」中的其中三位,卻遭到中華民國國軍的拘捕與刑求,並於03月25日一同被帶往嘉義火車站,公開槍決。

潘木枝醫生在槍決前夕,留下了七封遺書,強調自己是為正義而死。
盧鈵欽醫生也在槍決之前留下遺書,向妻子林秀媚(Lîm Siù-bī)表達自己未能繼續陪伴她,因而深深自責的心情。
陳澄波遭到槍決之後,遺體則由妻子張捷帶回,在那當下,他的女兒陳碧女就在現場,親眼目睹父親遭到殺害。

二二八事件發生過後,台灣人其實並沒有放任衝突持續擴大,而是努力以自己的力量,試圖維護地方治安,理性與政府談判,爭取人民應有的權利。
只是那個時候的台灣人,沒有料想到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沒辦法以理性溝通的野蠻的政權,等待著他們的,是如此殘酷而無理的結局。

***
2023自由路上藝術節|挖貝募資開跑中
走在自由,邁向建國,你就是我們並肩同行的夥伴!
立刻支持我們➡️ https://bit.ly/3HKN4c6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