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209陳翠玉誕生日

2023年2 月09日

【歷史上的今天——陳翠玉誕生日】

陳翠玉(Tân Tshuì-gio̍k/Stella Chen Landauer),1917年02月09日出生於彰化。她的父親來自廈門,在她七歲那年因病不幸去世,母親獨自一人養育家中多名子女,而在廈門行醫的親戚,同時也資助陳翠玉一家。
某次前往廈門探訪親戚的期間,陳翠玉目睹了當時仍然相當髒亂的市街環境,以及對當地居民健康狀況的影響,因而萌生了鑽研公共衛生知識的念頭。
但在日治時期的台灣,本島的護理學機構,都仍只有教授基礎的課程與訓練;而前往「內地」讀書,則往往因為昂貴的學費,而成為富裕人家的「特權」。不過,生活過得再艱辛困苦,陳翠玉的母親卻是一名相當堅毅而開明的女性,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她鼓勵陳翠玉勇敢追求自己的夢想。

1937年,從彰化高等女學校畢業的陳翠玉,前往東京聖路加女子專科學校就讀,主修公共衛生護理與助產士科系。1941年,陳翠玉由於在校優異的表現,一度在畢業後被挽留繼續在日本工作,但她卻婉拒了這份邀請,選擇回到台灣,在當時台灣總督府設立的「保健館」任職服務,將她的所學帶回到故鄉。
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開打,陳翠玉成為戰地醫療的總指揮,負責培訓戰地護理師;1944年,盟軍空襲台灣,陳翠玉更組織青年團與救護隊,負責進行救災以及傷患的救護,另外,她也成立了山地巡迴醫療隊與 公共衛生護士養成所,成為台灣各地實施現代護理服務的重要人力來源。

戰後,陳翠玉兼任台北醫院護理部主任、衛生處秘書長,更憑藉她優秀的語言能力,成為聯合國戰後救災總署(UNRRA)顧問,另一方面,她也負責訂定戰後台灣的護理教育制度。由於她對台灣護理制度的貢獻,使她也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關注。

然而,1947年,由於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的腐敗顢頇,加上與台灣社會的種種扞格,最終釀成了二二八事件的悲劇,陳翠玉協助共事的外省官員藏匿,卻因為過去曾經得罪過的官員趁機陷害,一度被列入槍斃名單,最後是在其他同事的協助之下,前往上海避難,之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獎學金,又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就讀護理教育學。
1948年,陳翠玉回到台灣,隔年受到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的邀請,擔任台大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今台大醫院)護理部的主任。
陳翠玉在這段期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許多行政體系的改革,包含將護理師的管理責任收歸護理部,建立「醫護平行」的制度;讓護理人員直接受到醫院的聘用,並設置明確的考核方法與工作方針;成立各項專門化單位等,許多措施與慣例一直到現在,都仍然被台灣的醫療界持續應用。
此外,她也在1950年成立台大醫學院附設高級護理職業學校(簡稱台大護校),更擔任該校校長,用以培育更多優秀的護理人才。

無奈的是,即便擁有如此成就,在黨國的暗影之前,陳翠玉也彷彿成為了螻蟻,任憑擺佈,不費吹灰。

1955年,取得美國波士頓大學護理行政碩士學位的陳翠玉,遭到校內教官與一群敵對派系的教職員工串連,誣告她「貪污瀆職」,她隨即遭到地方法院判決免職,並遭到長達三年的軟禁。這件事情馬上在國內外護理、公衛等領域中造成一片譁然,以及陸續而至的聲援。
1959年,陳翠玉被宣判無罪,但她就如同許多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一樣,遭到特務的監視,最後,曾經不惜婉拒高薪、也要回到台灣服務大眾的陳翠玉,也不得不離開這個讓她念茲在茲的故鄉,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邀請下,前往中南美洲擔任護理顧問。
這一去,就是二十餘個寒暑。
在這漫長的歲月裡,陳翠玉擔任泛美衛生組織(PAHO)的顧問,在多個國家制定公共衛生計劃、撲滅當地傳染病,同時也協助培訓基層的醫護人員,而也是這些豐富的歷練,造就她精通多國語言、並深刻融入當地社群。

「我出世時是日本人,現時是美國人,但是我永遠是臺灣人。」

1980年,從世界衛生組織退休的陳翠玉,依舊沒有把她的故鄉忘記,她開始參與海外台灣人的社團活動,並於1986年成立「婦女台灣民主運動」組織(Women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WMDIT),這個組織能以台語的「穩得」來發音稱呼,希冀在民主運動中,能夠提升女性的影響力,鼓勵女性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在作為家庭支柱的同時,也成為社會的支柱,更積極投入海外黑名單返鄉的運動。
1988年,陳翠玉發表論文《美麗島共和國——東方瑞士》,企盼台灣可以成為像瑞士一樣的中立國,同年06月底,高齡七十歲的她堅持回台,參加當時首次在台灣舉行的世界臺灣同鄉會年會,雖然遭到親友們的勸阻,但她仍然堅持要回到台灣。

那個時候,陳翠玉也同樣被國民黨政府當局列入海外黑名單當中,她的回台簽證被取消,必須要繞過大半個地球,從美洲出發,在新加坡取得簽證,經過一個月的舟車勞頓,然後才能抵達台灣。
但是,回到故鄉的陳翠玉,卻終究因為身體勞累過度,不堪負荷,於1988年08月20日病逝。

「我現在住的地方叫Rio Grande,氣候溫和,陽光多,很像台灣。我的家旁邊有一條河,河的盡頭是太平洋,我希望死後骨灰與德籍夫婿的骨灰一起撒向河裡,讓它流向太平洋回台灣。」
心靈與故鄉緊緊牽連,因而甘願把自身奉獻;因為遭受威權體制的迫害,不得不遠走他鄉;即便抱著老邁的身軀,也不惜跋涉千里,最後在故鄉的懷抱中安息。
作為「女力」的先驅之一,陳翠玉以她堅決不向強權屈服、頑強而堅韌的生命,最終將自己成就為一介受人景仰的典範。

***

加入小額捐款,支持專欄運作,文化建國鬥陣來!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0517《自由畫師》電影暨映後座談

記錄影片《自由畫師》述及一位身為受難者的藝術家,近二十年的創作歷程,其實更清楚的記述了白色恐怖對個人的影響,與戒嚴時期的時代面貌。有別于歷史片龐雜的資料陳述,避免流於政治迫式害空泛的指控,大量穿插畫家的家庭錄影帶,與「表現主義式的」人權畫作交叉剪接,直指人性受到政治鉗制進而扭曲的個人精神圖像,是影片的藝術形式亦是本紀錄片的特色。

電影放映完畢後,我們邀請到影片中的主人公陳武鎮藝術家前來參與映後與談,不僅與我們分享當初拍攝的想法,更談談自己如何把親身經歷、對台灣的關心轉化為創作養分。

 

國際民主誌影展 × 519白恐記憶日
題目:《自由畫師》電影暨映後座談
時間:5/17(六) 14:00-16:20
地點:文創產業園區願景館國際演講廳(402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R04)
與談:陳武鎮/藝術家、白色恐怖受難者
​​​​​​​主持:陳彥斌/台中市新文化協會理事長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好民文化行動協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