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側記】轉型正義小旅行

2022年5 月10日

轉型正義小旅行

2022年 4月23日(六)14:00-17:00

主講:林良哲(《台中公園百年風華》作者)

側記:之助/2022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攝影:意淳/2022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台中是二二八事件中反抗最激烈的地區之一,緊接而來的全島屠殺與白色恐怖,使相關的人名與組織成為了禁忌的話題。本次轉型正義小旅行,由林良哲老師帶領我們一同探究城市中不為人知的歷史。

前導──戰後至二二八事件的台中
為了增加民眾與此次行程的連結,良哲老師於出發簡述了台中地區戰後至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的情況。
在國民政府剛接收時,民眾大多因「回歸祖國」而歡興雀躍。然而,素質參差不齊的軍隊、貪汙腐敗的官員和國共內戰造成的糧食短缺,讓這「祖國夢」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幻滅。作家吳濁流在其著作《 台灣連翹》P.169 中提到民間流行的民謠:
台灣光復真吃虧
餓死同胞一大堆
物價一日一日貴
*阿山一日一日肥
*「阿山」為當時對外省人的貶意說法,曾去過中國留學的台灣人則被稱做「半山」
生活比戰前更加艱苦、本省人與外省人的矛盾日漸加深,最終導致二二八事件。事件發生時,台中民間主要分為兩股勢力,第一股勢力由仕紳所組成「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和「保安委員會」,以較為保守的方式為失能的政府維持地方治安,也希望藉由與國民政府和平協商來處理局勢;另一股勢力則由民軍組成「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及後來改組的「二七部隊」,採取較激進的做法,佔領警局、教化會館、台中廣播電台等地區,以武裝自身的方式保護台中地區。
本次的走讀地點,正是圍繞著與二七部隊相關的地點進行。

抗爭的史蹟──走訪二七部隊的歷史現場
台灣大道旁的龍心百貨,在日本時代是名為「#台中座」的劇場,戰後改名「台中戲院」。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此處成為1947年3月2日舉辦市民大會的地點,那天前來的民眾幾乎塞滿容納2000人的室內空間,在會議上,台灣第一位女性革命家 #謝雪紅 被其伴侶楊克煌推舉成為主席,民眾也決議在會議後進行遊行示威。

走在午後的民族路,良哲老師指著頭頂上一塊寫著「老屋拉皮」的招牌,表示這裡原是日治時期的「台中市民館」,也是謝雪紅在市民大會隔天,成立「台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的地點。就在同一天,國民政府的軍隊在街上開槍掃射,民軍旋即與其展開交火。

來到公園路與繼光街口,看著路口麵攤老闆忙碌的模樣,很難想像在75年前,此地為民兵戰鬥最激烈的地點──教化會館。日本時代用來舉辦展覽、教育民眾的地方成為國軍駐守的戰場,槍聲從黃昏持續到夜晚降臨。最後由民眾切斷電力、開入消防車佯裝火攻,才使國軍投降。 

消失的名字──被沉默的知識分子
1947年3月8日,國軍21師自基隆港登陸,旋即展開全島屠殺。台中地區的仕紳見局勢不穩,民兵系統也不穩定,為避免市區遭到牽連,於是於台中州廳解散委員會並銷毀相關資料。台中兩大反抗勢力就此分裂。兩天後,台中地區時局處理委員會的成員林連宗律師在台北失蹤。隔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民眾代表」——陳炘被吉普車帶走,兩人至今仍下落不明。

3月12日,眾多仕紳、商人於台中市街募款,籌措資金興建歡迎國軍的牌樓。二七部隊則撤往埔里,避免於市區交火而傷及市民。

如今,林連宗的律師事務所原址早已築起新的大樓,入口處「連宗大樓」的字樣,是其女兒在被迫沉默的年代,為父親所做的無聲紀念。而市政府也在入口左側設立了解說牌,讓路過的民眾得以知曉過去發生的歷史,但林連宗律師的死亡時間,仍寫著一個問號,似乎在對我們提問:「過去的真相是否已經查明?」

昂貴的送行──走讀路線中的不當黨產
在提到當初委員會解散的地點──台中州廳時,良哲老師也不忘提起其對面的官署建築──台中市役所,該地戰後曾租給國民黨作為黨部使用數十年使用。後來才由市府編列3000多萬的預算使其「搬家」。黨部搬遷的經費由市民買單,著實弔詭,然而這並非唯一案例。

市民大會舉辦的台中座,在戰後作為日產,照理應收歸國有,但國民政府卻將其交由中影管理,後來更將其地權賣出。看著良哲老師拿出當年的營利事業登記證,看似合法的經營,更顯其諷刺。

在過去維權的時空背景下,類似的不當黨產案例多不勝數,如何將這些地方的產權和責任送回其歸屬之處,成為轉型正義必須面對的問題。

尾聲──我們的歷史由誰來定義?
旅行最後,我們來到台中女中對面的大同國小,台中女中在二二八事件時名為「台灣省立台中第一女子中學」,當時校園停課數十天,學生家長與婦女會成員每天製作飯糰作為補給品。敘述這段歷史同時,良哲老師也為我們補充二七部隊最後的故事:

謝雪紅於深夜離開了埔里,留下二七部隊繼續與國軍戰鬥,隨著國軍逐漸突破防線,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二七部隊最終於山林中解散。

二七部隊成了謝雪紅的棄子,然而謝雪紅投共後也成了中共的棄子,在文革中慘遭批鬥致死。

「沒認清局勢也好,堅持理想也好,深思這個事件,以後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讓這種事件再次發生。我們必須堅持民主、自由的道路。」

良哲老師也特別提到,中共因為謝雪紅的存在,將二二八定義為共產黨策畫的武裝起義,中國郵政甚至在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發行紀念郵票。但郵票上人民拿著五星旗的畫面,明明在二二八事件中從未出現過。

而日本時代即存在的大同國小,舍外仍豎立著一尊蔣介石銅像,望向台中女中的校門口。二二八事件中派兵屠殺的領導者,後來竟被奉為民族救星,威權時代的個人崇拜至今仍遺留在校園中。

兩岸、兩個政權對台灣歷史的定義皆是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在自由民主的今日,我們是否能取回自己的話語權,找回自己的歷史呢?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