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寫】舊事反抗-風雨青春在中師

2021年3 月30日

3月15日(一) 10:20-12:10     
舊事反抗-風雨青春在中師
與談:陳彥斌(台中市新文化協會執行長)、
鄭慶龍(1948年中師普通師範科畢業校友/1949年「大甲案」政治受難者)
主持:許世融(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系主任)
地點:台中教育大學求真樓音樂廳

講座直播連結1 講座直播連結2

志工:涴筑 
熱烈掌聲響起,芳如攙著一位西裝筆挺、頭髮花白的老先生走上臺,世融老師趕緊站起身,護在老先生面前,小碧隨後遞上馬克杯及遙控器,一陣兵荒馬亂過後,我終於看清楚老先生的面龐,他是鄭慶龍前輩,於我而言,最親近卻最陌生的連結是,他是我的大學長。

一張遲到六十多年的畢業證書,前輩和我們談起當初考入中師的榮耀過往、學制改革,親眼見識二二八的始末,包括分析事件背景,記得前輩說起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前的心情:「無政府狀態是我一生中最和平的時候。」沒想到,回歸「祖國」竟是失望與憤怒的開端。

其實,前輩對時局變動並未抱持很大的興趣,反而熱衷於學校的樂隊,並曾是小喇叭手。說到這裡的時候,前輩飛揚輕快的語氣裡,透著即使過去這麼多年、經歷這麼多事,這段回憶依舊是埋藏在心裡最難忘、最珍藏的寶貝。

前輩畢業後進入光復國小教書,而後輾轉到了臺北開始新的工作。1949年5月28日深夜,幾位全副武裝的軍人衝進家門帶走了前輩,之後便開啟永無止境的偵訊與拘留,軍法官在沒有任何的證據下,將前輩扣上參與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的大帽子,判刑:五年。

1954年6月,前輩終於刑滿出獄,面對未來是萬分茫然。身為敏感的政治犯,令前輩找工作時四處碰壁,還得忍受特務和警察無所不在的跟蹤和騷擾。明明好不容易從牢獄之災活著回來,卻陷入迴環往復的絕望,後來,前輩終於學乖了,從此隱瞞自己曾經是政治犯的過往,包括連自己的孩子,前輩都不敢為之傾訴。

 一個人的過去,竟成為烙在骨子裡的禁忌。

至此,前輩的大半生已大致作結。思緒飄忽,或許是因為心中的震驚、難過,更參著一絲難以置信,像是世融老師所下的結語:「學歷史的意義就在這裡,我們不曾經歷過的,但那是真實有人走過的。」我好像可以想見在遙遠的燦爛午後,那個相貌青澀的男孩縮在操場的一旁,認真練習吹奏最愛的小喇叭,旋律捲起潮水般的記憶,或歡愉、或痛苦、或悲戚、或幸福,都是昂然不屈的時代見證。

聽了那麼多場講座後,由前輩們的瑣碎經驗,我才逐漸有些明白過去的臺灣,到底遭遇了什麼樣的事,我們到底在紀念什麼,為了什麼而一再推動轉型正義,總得先理解全貌,才有資格說些什麼吧。我不知道的事情還是很多呀,但我願意繼續豎耳傾聽。
你願意,一起聽聽看嗎?
 
參考資料:《暴風雨下的中師》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