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16嘉義布袋事件】
你知道1946年三大社會事件嗎?它們分別是:#嘉義布袋事件、#新營事件 以及 #員林事件。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發生在1946年04月16日的嘉義布袋事件。
位於舊臺南縣(今嘉義縣布袋鎮)的布袋港,由於與中國廈門、福州、汕頭等地距離接近,從鄭氏時期開始,就一直有商業貿易的往來,是個歷史悠久的漁港。
二戰過後,布袋港也立刻開始與中國通商,一方面是中華民國政府出口戰備物資的重要港口,另一方面,在當時有許多來台船隻,為了躲避高雄港、安平港的管制手續,地方管制能力相對薄弱、治安欠佳的布袋港,也就成為武裝走私的船隻登陸的理想地點。
在沒有嚴格管理的情況下,人員隨意且頻繁地出入布袋港,沒有多久,原本早已在台灣絕跡的霍亂,也跟著從傳入布袋港。
1946年04月,霍亂疫情開始在布袋港爆發擴散,起初國民政府對這件事並不以為意,但隨著疫情擴散的情形愈發嚴重,死亡人口快速飆升,政府也不得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他們於是做了一個決定。
那就是「#封城」。
1946年04月16日,一群荷槍實彈的警察進駐到布袋港,他們架起機槍,並封鎖所有路口,禁止任何民眾出入。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要隔離疫情,但與此同時,政府也禁止了食物與民生物資入內,當時的布袋港一帶,只有鹽田與海水,並沒有生產可以果腹的食糧,這個封鎖政策一出,布袋港很快就鬧起饑荒,民眾不得不賄賂警察,以出入封鎖線,購買米糧,另一些沒辦法透過金錢賄賂的民眾,在飢餓的極端痛苦下只好試圖集體衝撞封鎖線,因而遭到警察以機槍掃射。
當時《#和平日報》的嘉義區負責人,也就是後來 #二七部隊 的部隊長 #鍾逸人 先生回憶起此事,描述道:「這些求生不得,坐等只有死路一條的飢民,終於不顧一切集體衝破防線,接著,槍聲和慘絕的哀嚎叫聲齊響宛如阿修羅場。」此外,他也因為派遣記者前往採訪,並大篇幅報導警察以機槍掃射民眾之事件,後來遭到關切,承受不少壓力。
然而封鎖政策並沒有有效制止疫情的擴散,同年07月開始,霍亂疫情由嘉義往外傳播,造成數百人死亡,也連帶引發後來警察為了防疫開槍傷人的新營事件,為隔年大規模爆發的二二八事件埋下引線。中華民國政府於二戰過後竊佔台灣,只在短短兩年之內,就畢露無遺的顢頇腐敗,由此亦可見一斑。
***
《民報》於1946年04月26日,報導霍亂已由中國溫州傳入臺灣。
值得一提的是,《民報》是二戰之後,由臺灣人創辦的第一份民營報紙,其創社社員大多是來自《臺灣新報》以及其前身之一的《臺灣民報》。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民報》也於3月8日被迫停刊,社長林茂生失蹤遇害。
照片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