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16嘉義布袋事件】

2025年4 月01日

【歷史上的今天——0416嘉義布袋事件】

你知道1946年三大社會事件嗎?它們分別是:#嘉義布袋事件、#新營事件 以及 #員林事件。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發生在1946年04月16日的嘉義布袋事件。

位於舊臺南縣(今嘉義縣布袋鎮)的布袋港,由於與中國廈門、福州、汕頭等地距離接近,從鄭氏時期開始,就一直有商業貿易的往來,是個歷史悠久的漁港。

二戰過後,布袋港也立刻開始與中國通商,一方面是中華民國政府出口戰備物資的重要港口,另一方面,在當時有許多來台船隻,為了躲避高雄港、安平港的管制手續,地方管制能力相對薄弱、治安欠佳的布袋港,也就成為武裝走私的船隻登陸的理想地點。

在沒有嚴格管理的情況下,人員隨意且頻繁地出入布袋港,沒有多久,原本早已在台灣絕跡的霍亂,也跟著從傳入布袋港。

1946年04月,霍亂疫情開始在布袋港爆發擴散,起初國民政府對這件事並不以為意,但隨著疫情擴散的情形愈發嚴重,死亡人口快速飆升,政府也不得不開始正視這個問題。

他們於是做了一個決定。

那就是「#封城」。

1946年04月16日,一群荷槍實彈的警察進駐到布袋港,他們架起機槍,並封鎖所有路口,禁止任何民眾出入。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要隔離疫情,但與此同時,政府也禁止了食物與民生物資入內,當時的布袋港一帶,只有鹽田與海水,並沒有生產可以果腹的食糧,這個封鎖政策一出,布袋港很快就鬧起饑荒,民眾不得不賄賂警察,以出入封鎖線,購買米糧,另一些沒辦法透過金錢賄賂的民眾,在飢餓的極端痛苦下只好試圖集體衝撞封鎖線,因而遭到警察以機槍掃射。

當時《#和平日報》的嘉義區負責人,也就是後來 #二七部隊 的部隊長 #鍾逸人 先生回憶起此事,描述道:「這些求生不得,坐等只有死路一條的飢民,終於不顧一切集體衝破防線,接著,槍聲和慘絕的哀嚎叫聲齊響宛如阿修羅場。」此外,他也因為派遣記者前往採訪,並大篇幅報導警察以機槍掃射民眾之事件,後來遭到關切,承受不少壓力。

然而封鎖政策並沒有有效制止疫情的擴散,同年07月開始,霍亂疫情由嘉義往外傳播,造成數百人死亡,也連帶引發後來警察為了防疫開槍傷人的新營事件,為隔年大規模爆發的二二八事件埋下引線。中華民國政府於二戰過後竊佔台灣,只在短短兩年之內,就畢露無遺的顢頇腐敗,由此亦可見一斑。

***

《民報》於1946年04月26日,報導霍亂已由中國溫州傳入臺灣。

值得一提的是,《民報》是二戰之後,由臺灣人創辦的第一份民營報紙,其創社社員大多是來自《臺灣新報》以及其前身之一的《臺灣民報》。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民報》也於3月8日被迫停刊,社長林茂生失蹤遇害。

照片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