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04林摶秋逝世日】

2025年3 月27日

【歷史上的今天——0404林摶秋逝世日】

#林摶秋(Lîm Thuân-tshiu)誕生於1920年10月06日,桃園人。其父林添富經營台北地區一共八座礦場的運輸行銷工作,家境富裕,年少時林摶秋便遠赴日本,就讀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
他在大學就讀期間,接觸到了現代戲劇,從此深深著迷,並且也開始從事劇本創作,1942年,他從大學畢業,進入到日本最大的電影公司 #東寶影業 工作,同時也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的 #新宿紅磨坊劇團

1943年,林摶秋返回台灣,與 #張文環#王井泉 創立了「#厚生演劇研究社」,陸續發表作品如《#高砂館》、改編自張文環同名小說的《#閹雞》等,並在台北永樂座公演,引起很大的迴響。而其中《閹雞》所運用的大量台灣文化元素,更使得它成為日治時期少數具有抗爭意識的舞台戲劇,而林摶秋更被譽為「#台灣新劇的黎明」。

二戰結束後,林摶秋一度於1946年成立「#人人演劇研究會」,並計畫要公演新的作品《#海南島》,卻碰上當時行政長官公署實施的劇本審核制度,作品被以「主題過於晦暗」遭到退回。
林摶秋原本不氣餒,將劇團名稱改為「#人劇座」,並且申請出演其他作品,然而隨著二二八事件的爆發,他也選擇停止戲劇創作,回到家鄉繼承礦物事業。

一直到1957年,林摶秋開始投入台語電影的拍攝,他創立了「#玉峰影業公司」,其命名靈感來自台灣最高的山峰——玉山之峰,其後也在鶯歌建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電影製片廠「#湖山製片廠」,拍攝出《#阿三哥出馬》、《#嘆煙花》、《#錯戀》等代表作。

然而因為中華民國政府對母語計畫性的打壓,1960年代開始出現的電檢制度,原本就對台語電影很不友善,再加上後來電視的出現,使得台語電影產業迅速沒落,玉峰影業公司結束營業,林摶秋也只好無奈結束掉電影事業,將重心轉向了製造業。

1998年04月04日,他因為心臟衰竭逝世。
從厚生演劇研究社,到玉峰影業公司,林摶秋用自己的一生,將台灣戲劇、電影的藝術成就推向新的高峰。他在生前曾經留下一段話,或許就是他對於自己所投注的心血的總結吧:

「我在拍台語片,純粹是為了要爭一口氣,不是為了要有什麼名與利,我就只係醠養成我們台灣人自己會做台灣電影,我的任務就是在這裡。」

***
玉峰影業有限公司招牌
照片資料來源:開放博物館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