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Ia̍p Si̍k-tôo),1925年11月01日出生於台南市白金町,年少時曾經接受過漢文教育,後來考進台南州立二中(今國立台南一中)。
葉石濤還在年少的階段,就已經對文學創作產生濃厚的興致與熱忱,十六歲的他,以日文小說〈媽祖祭〉等作品,投稿至張文環主編的《台灣文學》雜誌,雖然並沒有被正式錄用,卻也由此開啟他的文學創作之路。
1943年,十八歲的葉石濤以小說〈林君寄來的信〉刊載於西川滿所主編的《文藝台灣》雜誌,而這也是他的出道代表作品,耽美細膩的文字風格,得到了「浪漫教主」西川滿的肯定與重視,並在後來聘請葉石濤作為《文藝台灣》的助理編輯。
第二次大戰結束之後,葉石濤一度在台南擔任國小老師以及台南工學院的科員,並且陸陸續續發表數篇隨筆、評論以及小說。
那段時期,台灣社會也正歷經著政權的轉移,以及隨之而來的語言、文化方面的改變,過去作為一名日文使用者,現在則要轉而開始使用華語,對葉石濤而言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他依舊努力適應,另一方面,他也向當時許多台灣知識份子一樣,積極透過閱讀,保持對時局、社會的關注,熱切迎接一個嶄新的時代的開始。
然而,新的開始卻將他帶向了白色的荒蕪。
1951年,葉石濤被指控接觸社會主義的思潮與讀書會,因此遭到逮捕,並以「知匪不報」的罪名判刑入獄五年,後來在蔣介石就任第四屆總統後,「施恩」減刑為三年。
過去,葉石濤是在優渥的環境下長大成人的,年少得志,也在文學創作的領域上獲得了前輩的肯定與讚美,即使是經歷過戰爭的洗禮,戰後的他也積極適應新來的政權與社會環境,如今卻莫名其妙被關進牢獄裡受苦,這樣劇烈變化的人生際遇,是他從來都難以料想得到的。
出獄之後,背負著「政治犯」罪名的葉石濤,沒辦法回學校教書,只能透過臨時代課以及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來謀生,整整有十五年的時間,他沒辦法進行文學創作。
一直到1965年,葉石濤又開始執筆發表小說,遂又在十五年之後,將他的寫作生涯重新接續;然而,與年少時耽美細膩的文風不一樣的是,經歷過白色恐怖經驗的葉石濤,筆下的文字變得內斂、苦悶,帶著濃厚的壓抑感,而他對白色恐怖經驗最鮮明深沉的刻畫,則在後來成為了「台灣男子簡阿淘」的系列小說。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進行文學評論的寫作,並開始在雜誌上發表有關於台灣鄉土文學的論述,包含〈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等文章。1987年,葉石濤出版了《台灣文學史綱》一書,這是第一本台灣人自己撰寫的台灣文學史,書中透過作家與代表作品的羅列、整理,以清晰的脈絡敘述台灣文學的發展。
葉石濤認為,所謂的「台灣文學」,是反映台灣的土地和人民的真實生活,他更指出,從他所成長的日治時期以來,台灣的作家,就始終堅持與人民站在一起,「覓取更佳的民主自由的生活」,因此他也將自己的生命投注於其中,一輩子都為了建立台灣文學而持續奮鬥。
2008年12月11日,葉石濤病逝於高雄的榮總醫院。他的出生地是台南「府城」,而他人生後半段的生活,則是在高雄左營的「舊城」,在他離世之後,他的名言:「台灣作家必須敞開心胸,開拓更大更多的台灣時空,台灣文學才有磅礴的氣勢,擠進世界文學的大門。」則被雋刻在左營蓮池潭畔的文學步道基石,留在了舊城,留在台灣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