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自由路上藝術節】3.16台語繪本親子共讀 側記

2024年3 月28日

「有些故事現在不一定懂,要再長大一點,才能理解其中意義。」——芊榕 Mimi

「有些故事現在不一定懂,要再長大一點,才能理解其中意義。」——芊榕 Mimi

文/議題組志工 佳彣

⋯⋯⋯⋯⋯⋯⋯⋯⋯⋯⋯⋯⋯⋯⋯⋯

總有些時候,曾哼著調或是高歌一曲。也許是耳熟能詳的童謠,又或者是流行歌曲,音樂總能帶給你我不同的感受。其中歌詞蘊含著快樂、悲傷、無奈,容納了一切的情感,共鳴也許會歌曲之中找尋。但在過往的日子裡,「歌唱」將會成為一種罪行,引領至未知的煉獄⋯⋯

活在自由時代的我們,也許無從想像。不過,語言可以承載歷史的記憶,讓我們稍稍窺探往昔;而繪本透過畫作,使得文字富含趣味,跳脫的紙張的束縛;以「臺語」講述,興許更能還原歷史場景,讓現今的的我們,來場穿越時空的旅行⋯⋯

 

歌唱曾經是時代的罪惡

今日所欲訴說的故事,與去年過世的蔡焜霖阿公有關⋯⋯《愛唱歌的小熊》中唱歌到一半的小熊,突然就被保鑣禁止唱歌了!保鑣將小熊帶至不知名的小島上,小熊從原先的徬徨不安,變得逐漸適應,也交了許多新朋友。小熊從新朋友身上學到很多,變得越來越勇敢、堅強。小熊與新朋友若是思念家鄉,便會高聲歌唱,緩解思鄉之情。但有一天,保鑣又出現了,抓走唱歌的人,小熊的朋友也都被抓走了。小熊只得在夢中與朋友相會,一齊自由地歌唱⋯⋯

不知怎的,保鑣讓小熊回家了,小熊返家後,開了間農場。某天有個熟悉的聲音在小熊身旁環繞,曾經的夥伴在諾大世界相遇了!朋友抱怨著因為過往被抓走的經驗,致使工作難以找尋,小熊便邀請大家一同在農場裡工作!從此以後,共患難的朋友如今都過著幸福的日子了!小熊十分開心,但也感到疑惑。因為有位夥伴,小熊自離開後,再也沒見過了⋯⋯

    繪本中的小熊,所指涉的對象即為蔡焜霖前輩。前輩的一生,可說是臺灣歷史的過程;而其中的小島便是火燒島—綠島。彼時將人關在那裡,四面環海的地形也使人無處可去。政府將不喜歡的人全都關在那裡了。

    小朋友亦提出了問題:「為什麼保鑣不讓他們唱歌?」小朋友純真的疑惑令人會心一笑,活在自由的你我怎能連歌唱都受限呢?Mimi阿姨也細心地解說:「那時國王說什麼就是什麼啊!有些故事現在的你們不一定聽得懂,你們要再長大一點,或是與父母一起看,才能理解其中奧義。」

 

▶火車行過臺灣

接著Mimi阿姨講起另一本繪本《從前從前,火車來到小島》,以祖孫倆人的步伐揭開故事帷幕,阿公與孫子談起火車的過往⋯⋯

火車穿越海與田野,濃密的煙遮蓋住了山,大家都十分好奇火車行經的意義為何?火車說自己是十分偉大的火車,要來保護大家,使這片土地變得富強。而大家只要遵守規則,便可以抵達美好的明天。

每個人反應都不太一樣,  而阿公認為小島不需要火車。這時火車宣布:「不遵守規則之人,想法不一樣的人,將被送至未知的地方。」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反抗;人們也開始相信,遵守規則就會變得更好。火車不停地繞,繞遍了整個小島,家人、愛人、未來,都被載走了。後來大家才明白,火車並沒有讓這片土地變得更好。

某天火車消失了,上頭的人也跟著消失了。後來,記得火車的人越來越少。但阿公認為,他必須要把故事傳下去。因為若有天我們不注意,火車會再開回來。

 

▶說好不要哭

Mimi阿姨還準備了一本繪本《說好不要哭》,延續《愛唱歌的小熊》的繪本形式,改編自白恐受難者陳欽生前輩的故事。

陳欽生為馬來西亞華僑,年輕時至臺灣求學。明明僅是追尋知識的路途,卻在半路戛然而止。陳欽生被關至火燒島,而母親曾飄洋過海至綠島探望。和母親相會之時,陳欽生忍住欲潰堤的淚水,告訴母親,他會活著會去。千言萬語都被壓縮著一句:「我會平安。」

故事行經至此,大人小孩掉入了短暫的寂靜。我們無法想像,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被關起來的孩子,徹夜哭泣;而又有多少思念家人的孩子,偷偷藏起淚水。

活動的尾聲孩子們仍是歡聲笑語不停。也許活在自由中的我們,無法想像失去自由的一天。但我們仍能透過前輩的步伐,一步一步追尋與探索。以史為鑒知興替,前人的血與淚,我們要牢記在心。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