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極權侵略事實【好國學院論壇】共商民主防衛

2023年10 月25日

【2023好國學院】論壇:民主防衛—極權侵略事實與對抗

10/21 14:00-17:00

台中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舉辦【好國學院論壇】民主防衛—極權侵略事實與對抗,會中邀請台中第二選區立委林靜儀、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文山社大學程經理李明哲及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林芳如等進行對談。林芳如表示台海被認為是可能發生戰爭的高危險區域,但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中國造成的而非來自台灣,中國的極權統治使得民眾帶著恐懼交流,區域安全也因此變得動盪。他也說台灣必須要知道,台灣可說是中國眼裡容不下的沙,眼下最重要的心防、民防、國防三者缺一不可,從防衛家園的角度來看,備戰是必須的。

談到極權侵略事實,因涉嫌「顛覆國家政權罪」被中國判刑五年的人權運動者李明哲說,他遇見一位同是人權運動者的獄友,曾在民間主張應廢除計畫生育罰款,雖然該主張後來已在中國實施,他卻因此被判刑入獄;此外,在四川也有教育留守兒童的立人圖書館被強迫關閉的案例,這些都是不准妄議中央、不能做政府沒做到或讓別人覺得政府做不到的事,因此他說只要不觸碰中國紅線即可保證安全的這種主張,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李明哲繼續說,在關押期間曾有中國密使尋訪他太太,要求其妥協不能再聲張李明哲事件,那麼就有可能提早釋放李明哲,但他太太不僅拒絕,甚至還公開此密使事件,李明哲對此表示,一旦向中國妥協,人格就會遭到毀滅,如果回國後無法做人權工作,那麼只是從小監獄換到大監獄而已,因此他非常贊同太太勇敢拒絕的決定。

然而極權入侵不只是判刑或抓捕,推動民防教育推廣的黑熊學院執行長何澄輝從認知作戰的角度切入,他指出其實輿論戰在平時就在發動,不僅破壞民主體系的信任,更利用民主的工具反民主,例如用抖音、小紅書取代其他的社群管道,並且逐漸鋪陳陰謀論,指涉施政者別有目的,以此在未來戰時有利於啟動情緒性短文,進行精確攻擊。到時候便是操作心理戰,策動投降論。

認知作戰除了在社群媒體上影響使用者判斷,另一種模式是透過片面的資訊壟斷影響政策,林靜儀提出過去曾有兩個重要的修法,分別是數位中介法,能夠處理錯、假訊息,並且對提供一定程度以上資訊的軟體或平台課責,但卻因為輿論未能順利進行;另一個是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當時被輿論操作為逼娃娃兵上戰場,以簡單詞彙涵蓋複雜議題,缺乏民主的討論,雖然實際上並沒有強迫學生上戰場的條文,最終卻也同樣面臨進度停滯的命運。

同時,林靜儀也提醒,常有輿論說等中國民主化,台灣再和中國談,但這件事情是很奇怪的,中國如果民主化,他當然祝福,但為什麼要跟別的民主國家成為一個國家?台灣人要把自己視為國家的一份子,下一步才能負擔保衛國家的權利義務。

回到民主防衛的方向,林芳如以地方防衛觀點出發,指出中台灣是台灣的心臟,甚至海線的台61線道路,便是連接通霄電廠、台中電廠、麥寮電廠的能源大道,台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而縣市長就是當地民防指揮官,需要更加注意地方首長是否親中。同時他也提出平常就應該注意社區防災,落實日常生活中的防災意識與練習。台灣需要嚴肅面對民主危機、認知作戰,建立嚴謹的民主防衛意識與行動。

會中亦有民眾提出台灣民眾意見徹底分裂的兩極化現象,擔心公共討論空間被壓縮,無法傳遞理念。對此林芳如表示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持續以不同方式推動議題,讓議題能夠擴散出去,也認為過去政治文化狀態下,讓台灣人並不瞭解中國,例如鄭州發生水災、中國青年失業率被掩蓋等狀況,透過民主透明度的對比,可以讓周遭人更能夠認識議題。也正是如此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才舉辦好國學院系列活動,期望開拓對話與思辯空間。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