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觀察:試著把議會旁聽當成在看一場大型Roast Battle

2021年5 月05日

很幸運(也很可惜的),本次旁聽沒看到議員打架,沒看到雨傘節或K他命,也沒看到豬內臟滿天飛舞(啊抱歉,那是立法院)。

實際上,議程進行比想像中來的冷靜很多,而一般民眾一輪聽下來總能抓到幾個自己感興趣的事件。以我為例:中捷宣傳奇異的經費分配(海報、廣告、動漫宣傳分配20萬,動漫社群宣傳卻有整整126萬)、臺中城市博物館提案的建議只有「請文化局妥善規劃」,甚至議場外,交通局的人員在禁止飲食的旁聽席大吃臺鐵便當都是我認為可以關注或反應的議題。

平常有在關心政治的朋友,如果時間應許,可以試著把議會旁聽當成在看一場大型Roast Battle,跟三五好友邊看邊監督邊吐槽(以不影響現場秩序為前提),也會是個不錯的消遣呢!

2020.12.08 議會小旅行觀察員:留之助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