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7.11 好民請願工作坊 《審議主持技巧》

2020年12 月18日


《審議主持技巧》

(7月11日)

主講:許恩恩(⾏政院唐鳳政務委員辦公室副研究員)

主旨:這堂課邀請到審議主持經驗豐富的許恩恩來到好民與我們交流審議民主的經驗,現職為唐鳳政委辦公室的研究員,經常需要應用審議民主技巧去協調各種會議,恩恩也先請學員做自我介紹以及期待這堂課程能有甚麼收穫。

 

來自各行各業學員們各有自己來到這裡的背景,有公務員也有UI設計師更有遠從台北下來專門聽這堂課的學員,大家在這個時間裡進行各種交流,恩恩也使用了sli.do匿名聊天室的功能讓大家可以先把提問內容寫進去裡面待後一一回答。

側寫:

(林冠廷/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專員)

恩恩一開始以#行政院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經驗為開頭,帶我們認識如何使用審議民主操作技巧去進行討論,幫助故宮去進行電子票務系統的建置為經驗談,接著介紹從318學運當中意識到了審議技巧的應用,在佔領期間每天都有無數的會議要開,「到底要如何開會」這是恩恩在心中的疑惑,如何讓大家在討論中更有效率,也認識到 #開會其實是一門專業。

 

接著在案例解析中恩恩已 #廢死 #能源白皮書 #主婦合作社共識營等等

 

#廢死案例

已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想以公民審議方式討論死刑的替代方案為案例,告訴了我們「議題的設定是審議最重要的環節」,廢死聯盟認為如果只是以廢死存廢為二元對立的題目太普遍了而是以#死刑的替代方案為題幹,進行全台包含離島的公民討論,其中也一有一場是來到好民這個空間作討論。從第一階段「尋找死刑的替代方案」如有期徒刑、終身監禁等討論再到第二階段「配套措施」假釋、獄政改革等議題除了已5-10人為單位的小組討論到近百人的大場討論都在全台各地有作紮實的收攏意見。

 

|身為主持人,還要注意什麼?

 

在正式討論之前,需要有主持人的集訓與數場的模擬場次才能下場帶討論,恩恩也提醒到「不要被表格與工具所限制」主持人該作的事也要注意到參與者百百種,有許多複雜的情緒參雜其中,也會遇到歧視性發言等等這都是主持人要注意且處理的地方之一,行政面也會遇到比如報名不來、臉書謾罵、專門來鬧場挑戰等等,都是主辦方要克服的難題。

 

#能源白皮書

 

能源轉型白皮書作為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已廢核為目標並以其他方式發電方式替代核能的政策方向,依能源管理法及能源發展綱領為法規定位,能源轉型白皮書為推動機制,並建立每年國家能源轉型執行報告及每五年定期檢討的檢討機制作為整個政策大方向架構,而能源局有希望這樣得討論除了專家學者之外能有公民討論的機會,作了相當的準備。

 

從第一階段#預備會議(收集意見)→第二階段#共同協作(聚焦意見)→第三階段#公民對話(公民討論),前端由廣收產業及專家學者的意見作為政策白皮書的初稿,再經過公民開放討論,再最後收攏合併所有的建議。

 

討論並非都是打開的,意見的收攏反饋與聚焦也是很重要,在收斂的過程也會看到政策的盲點,就需要在打開來收集更多意見,在第三階段的公民討論更重要的是民眾認識與理解原來#我們與政策是有關係的,透過認識政策去認識政府的運作機制而非只是政府關起門來閉鎖政策的討論。

 

討論幾個範例之後,大家稍作休息後便開始進入討論的實務操作,兩兩一組設定題目以積極聆聽法在三分鐘內專注傾聽對方,再互相交換一輪為開頭暖場,並要求要作簡短的筆記。進行一段落後,恩恩也強調任何的審議主持,最重要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聆聽,「聽懂對方再說甚麼,讓對方可以完整表達」。

 

#審議主持心法

 

「帶著空空的腦袋跟有沙盤推演而主持解果會很大的不一樣」恩恩分享其實網路上都可以找許多方法技巧論,但挑你喜歡的方式就好,因為這些複雜的詞彙都會一一變得抽象,比如

對恩恩而言有些討論長這樣: 「<> 」有些「>< 」更有一些「<><> 」沒來上過課的可能也看不懂,只能說明年想上課報名請早。

 

實務上審議操作是如何進行與開場呢? 恩恩提供了一些範例

 

|關於開場 #準備口袋問題 #認識彼此 #姿態表現

先想好題目腦中模擬狀況、掌握會議的節奏 、適時的體態表現

 

|常用金句 #不要用簡短的二元對話去提問

用軟性較開放的問題去做討論,先讓問題發散再收攏,但收攏過程可能會略顯粗暴如使用「因為…所以…是這樣嗎?」語意解讀可能會有偏誤。

 

|棘手狀況 #專家開始演講 #與會者情感豐沛 #衝突產生 #聽不太懂

避免用直接打斷,幫說話的人做簡短小節,再確認他的大意是否如此,遇到情感豐沛者主持人能做到的是盡量將他的發言完整記錄下來,常常需要的是誠意、理解與紀錄。

 

|收尾 #結論的確認 #避免出現強硬的判斷與用辭

 

 

#ORID

 

「協助分類話語格式的心法,再龐雜的話題中找出脈絡並藉此找出當下適合#進一步探詢 的問題」

 

關鍵字: 分類對方的語境與話語格式

 

▏O Objective」:觀察外在客觀

 

▏R-「Reflective」:重視內在感受、反應

 

▏.I-「Interpretive」:詮釋意義、價值、經驗

 

▏D-「Decisional」:決定、行動

 

恩恩強調這個心法應用廣泛再不同的場次有不同的運用,但這是在心裡統整的方法,並非一定得要按照公式,有提到練習方式可以看一些訪談節目,將來賓的回答段落嘗試去分類看看。

 

恩恩最後提醒我們引導與紀錄是不太一樣的技能,紀錄是將字句段落歸納、概念化簡易化,引導則是透過肢體或話語類似諮商師,兩者的比重常常會失衡或有難點,這就是審議主持需要練習的部分,兩者比重的分配就看場合的目地。

 

這堂由審議主持經驗豐富的恩恩來授課,學員也提出相當多的問題,比如主持人應該保持中立嗎?

 

恩恩則回答端看與會者社會地位與資訊平等,主持人能做到的盡可能平等對待每個意見,主持人都有其侷限。也鼓勵#學員主持能力不用一步到位,透過不斷的練習與討論一定能越來越熟練的。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