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好國好民講座】青年新政,基隆革新。講座側記BY好民專員

2020年7 月24日

好國好民系列講座

青年新政,基隆革新。

張之豪服務處

2018年選上基隆市安樂區的市議員,同時也是基隆在地團體基隆青年陣線(Keelung Youth Front)的成員這次風塵僕僕應邀好民的好國好民系列講座,來跟我們分享基隆經驗”青年新政基隆革新”。

因著東北季風而一整年總是陰雨綿綿的基隆,沒想到也將 #豪雨 帶來台中,這天台中車站還因暴雨造成淹水而上了新聞版面,之豪開場還被戲謔了一番,不愧為來自雨港基隆阿,之豪以基青陣的在地經驗分享這幾年下來在基隆產了那些改變。

#我們一旦站出來,就不會退回去了 ▏基隆青年陣線成立宣言 2014.09.13

「甚麼都往台北跑,連社運都跑去台北」

之豪認為基隆的問題在於甚麼都不在意,小小的不在意進而成了集體大大的不在意,不明就裡不想解決根本問題,直到問題充滿了爛瘡,直到城市病懨懨成了一攤死水,基隆的問題:#不關懷#不光彩#不回來,那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自己來

找出基隆的答案很簡單,擁抱關懷、找回光彩、「北」漂回來,聚集一群關心基隆的青年朋友,來自各行各業此時的基青陣成立在那街頭風風火火的2014年,做基隆的有機知識份子愛著腳下的土地,看見問題、解決問題,找回脈絡展開對話採取行動。

● 認為基層腐敗問題嚴重? 那就參政吧,2014年參選基層里長,從基層改變。

● 認為文化資產保存不被重視? 那就來打掃荒廢的古蹟吧,打掃許梓桑故居辦理文化祭,將文青風吹回港邊。

● 認為市容太醜不堪入目? 那就串起社區居民,共同美化斑駁的磚牆,重新上漆,畫出美麗的紋路。

● 認為政治骯髒充滿黑箱作業? 那就一起去監票,自己的選票自己盯。

● 認為基隆缺少文化氣息? 那就辦活動、文化祭、導覽、親子活動、文化市集文藝青年不在只是往台北跑。

● 認為本地文化出現斷層? 做台灣獨立運動要先有台灣認同,認同自己腳下的土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將祭典保存下來透過導覽員培訓讓青年學子學習普度慶典事宜發展脈絡,看懂這些陣頭背後的故事。

自2014年辦理超過百場的活動、工作坊、市集等等捲動基隆市民,建構基隆人意識從上班族到學生、從在基隆成長的小朋友到剛搬入基隆的新基隆人,讓他們透過一場又一場得活動,漸漸從不在乎基隆到產生認同進而挖掘潛藏在城市之下文化歷史,捲起基隆青年改變這座城市的動機,聚集起一群人成為一股不容政府忽視的公民團體。

張之豪

後記:結束後因為 愛上伍佰是快樂的事小編也有來到現場,其實之豪的另個身份是加拿大伍佰後援會會長,眾人大談了一小時的伍佰粉絲交流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