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不義遺址正在逐漸消失,如何讓這些建築成為轉型正義的成果,我們要從不義遺址出發,以積極的眼光,在錯誤中覺醒,化為團結的動能。」-文化工作者陳建融

10.17【好國好民講座】 文化城不義遺址的消逝:國家暴力與轉型正義檢討側記
上週末剛結束的鈴蘭通散步納涼祭,帶著我們重新回到日治時期繁盛的「鈴蘭通」盛典。中山路作為台中第一條現代化道路,街道兩旁的鈴蘭花燈如昔日般,照亮這條充滿各種新潮事物的街道。
然而,在台中曾經最熱鬧的黃金地段上,景物正在快速消失中,在轉角處那棟自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完整街屋,如今已被連根拔起,徒留大片空景,對此,我們究竟失去了甚麼?
▐ 消失的建築、消逝的文化城
本場講座由文化工作者陳建融主講,從消失的和平日報社(前末廣菓子店)出發,將時間往前推約九十年,帶領我們從這棟建築看見日治時期至戰後,台中的社會思想與政治環境的變革。
1936年,日人佐賀利七在此開設「末廣菓子店」,除了是個商業空間外,後來也成為知識份子討論文化與生活美學的重要場所。《臺灣藝術》雜誌創辦人黃宗葵曾邀請宮原武雄、莊垂勝、張星建、張聘三、呂赫若、楊逵、陳炘等人聚於食堂三樓召開座談會,由雜誌主筆江肖梅說明主題「台中的文化」,留下當時知識份子對於台中的盼望。
陳炘在當時分享:「想像到台中那麼好的地方是我的故鄉,就有幸福感。台中小巧玲瓏,有兩川流過,氣候溫和。若說要建造理想的都市,我想也造不出比這裡更好的了。」
宮原武雄則反思:「台中在文化、政治都先進,各界人才輩出,台中是個年輕都市,須靠大家努力築成偉大。」當我們今日說台中是文化沙漠時,這棟建築仍為我們留下台中曾邁向「文化城」的痕跡。
▐ 國民政府下被強行奪走的生計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一切便不再如此美好。這棟建築被強行徵用為《和平日報》報社。當時經營店面的台灣人早已向日人簽下租約,並向市政府繳交商業經營說明與建築修繕許可,然而即使他們手持合法契約,仍被武裝人員以槍威脅逼離,使得當時本就清苦的店主,面對威權也只能另起爐灶。
▐ 戰後報社與知識份子的命運
《和平日報》雖為軍系報紙,但創刊初期聘用了許多中國來台的左翼文化人士,也與台中在地知識分子合作,內容時常針貶時政,揭發貪官汙吏與地方惡勢力的醜行,使民間觀點在報紙內容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到了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報社員工、記者因與謝雪紅有密切往來,包括楊逵、楊克煌、林西陸、王思翔、周夢江、樓憲、蔡鐵城等人,皆被指控為中共黨員,以「鼓動暴動」罪嫌遭逮捕判刑。《和平日報》最終遭查封,也見證了威權統治的時代與其中消失的生命。
▐ 從不義遺址到歷史的覺醒
從末廣菓子店到和平日報社,這棟建築見證了文化理想的誕生,也見證了戰後國民政府的壓迫與掠奪。圍繞著這棟建築,我們能拾起台灣歷史的拼圖;而如今它的消逝,更提醒我們:不義遺址的爬梳與保存,不只是為了紀念,更是讓歷史在被消失之後,再度開口說話。
當我們從爬梳的過程當中,看見連時代下的知識分子面對不平等待遇,都難以與之抗衡時,處在當時的平凡百姓該如何自處,正義如何還給受到剝奪的所有人,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講者最後提醒,許多不義遺址正在逐漸消失中,和平日報社也經歷過奮力的保存行動,卻難以被好好留下,我們要如何讓這些建築或遺址成為轉型正義的一部分,甚至成為轉型正義的成果。必須從不義遺址出發,以積極的眼光,在錯誤中覺醒,化為團結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