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事 明諺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且與當代的生活方式有關。21世紀,是屬於資訊的時代,而身為地緣政治要角的台灣,也持續受到中國資訊戰的攻擊,在民生、政治、國防等各領域皆受到了影響,究竟中國的戰略思維為何?又是透過哪些手段?本場講座透過黑熊學院何澄輝首席顧問,逐一向我們說明及澄清各種假訊息。
【言論、資訊「武器化」的動機與過程】
20世紀初,蘇聯發展出一套軍事戰略,稱作Maskirovka,這個詞在中英文皆無相對應詞彙,可通用解釋為「俄式軍事詐欺」。此戰略將戰爭的範疇不僅侷限在軍事,還擴及了政治、宣傳,並包含透過威脅、恫嚇、欺騙等手段,以達成己方目標。中國也運用了這套戰略,將言論、資訊「武器化」,以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講者進一步指出,面對中國的威脅時,最重要的是先了解對手,接著才知道能如何應對。
中國有三大鬥爭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者分別對照了「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軍事」、「獨裁」。以此三項延伸至中國對台的鬥爭本質中,中國除了軍事武力本身,「和平或戰爭」也成為統治手段,再加上文攻武嚇,因而形成「打台灣不如買台灣,買台灣不如騙台灣,騙台灣不如嚇台灣」。
【解放軍的三戰與作戰順序】
中國解放軍對台有三戰的思維,分別是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針對的是戰爭的合法性,中國從戰後初期將國民黨做為敵人,延續國共內戰的論調,到民主選舉後,開始針對台獨勢力所制定的反分裂法。又或者是中國藉由加入不同的國際組織,進一步修正組織規則,以明定台灣並非是國家。上述2個例子揭示了中國透過法律或者組織規則以展示其合法性。輿論戰跟心理戰看似一樣,但對於解放軍來說,則是對象跟時間的不同,前者是針對普通民眾,且於「平時」發動,藉此影響不特定的多數人。後者則是針對足以影響重大政治軍事的領導人,於「戰時」發動,透過招安、威脅、恐嚇等方式執行。
平時、戰前、戰時,則是不同的作戰順序。平時的重點在於打破信任、建立管道、蒐集個資、製造對立等,戰前則著重於駭客攻擊、鋪陳世界輿論及投降主義,及散播情緒短文,
戰時則是鼓動投降、對軍人進行心戰、藉由假新聞破壞後勤,並引導世界輿論。
【網路上常見的軍事假訊息】
中國為什麼非要打台灣,主要是因為台灣所在的地域,及所影響的貿易。前者是因為台灣位於第一島鏈的要點,從台灣再往東就是深水區,可增加中國在軍事戰略運用上的布局,以及對印太地區的影響性。後者則是每年全球有88%的各類航班需經過台海,其情勢也關係著全球貿易活動。
中國對台的軍事謠言型態則以虛張聲勢、流言,及混亂台灣人的認知與警戒為核心,藉此威嚇台灣,發展出中國入侵的七種可能情境,包含「灰色領域衝突」、「封鎖」、「飛彈攻擊」、「奪島作戰」、「對台全面戰爭」、「混合戰」、「帝國崛起」。針對這7種情境,講者進一步透過數據、地勢、天候、地緣政治、國際關係等不同面向,逐一分析難處及破解。
講者說明我們可以透過了解中國的三戰思維、培養媒體識讀能力與堅韌的公民素質,以做為反制假訊息的基礎。並實際執行平時、戰前、戰時的反制作為,包含建立可信任的查證管道、審慎針對潛在危機應對、協助闢謠等行動。
講座最後,何澄輝引用卡爾·馮·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中的一段話跟大家共勉:「......所有的侵略者總是對我們宣傳愛好和平,但總是會悄悄地滲透入侵我們的家......」期待大家藉由認識中國製造假訊息的脈絡、對台的戰略與手段,去思考並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串聯自身與他人的力量,讓台灣成為一座堅韌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