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好國好民講座】揭開煉獄─網路獵騙式性私密影像報導分享|活動側記

2024年10 月12日

鏡週刊於2022年發佈〈青春煉獄〉專欄報導,藉由一系列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真相。本場講座邀請負責〈青春煉獄〉報導的蔣宜婷記者,透過他的分享,我們更進一步地瞭解加害人獵騙手段、受害人困境與心理狀態,以及面對他人的創傷,我們應該要如何採取行動。

受害者困境:罪犯比想像中還要近

2020至2021年發生震驚全台的「deepfake換臉事件」,關於數位性別暴力、性私密影像的犯罪開始受到大眾關注。相關的犯罪樣態十分多元且複雜,包含以兒少內容為主的群組,和全台灣規模最大、獲利鉅額的付費色情論壇「創意私房」。有些案件是哄騙受害者拍攝私密照並加以販售,有些則是未經同意將性行為過程攝錄並散播,亦有名校女性如廁時被偷拍、個資被揭露在社群平台公然意淫的情況,telegram 、臉書霸社、小型色情網站……到處都有非法性私密影像,我們卻無從得知加害者。辦案檢察官形容,宛如是現代版的人口販運。

這些犯罪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縝密規劃過的手段。以〈青春煉獄〉受訪者的遭遇為例,他們同樣在社群平台上收到一則來自「攝影師」的打工邀請,聲稱工作內容只需要與微信上的中國客戶聊天。然而,邀約內容有非常多種版本,以因應不同對象:面對形象保守的受訪者,攝影師一再強調「保證沒有任何色情內容、很簡單」,讓淯卸下心防;但卻和觀念相對開放的受訪者說「多少會需要一些大尺度的照片,你不願意的話不勉強」,事先告知底線,反而讓受訪者認為攝影師很誠實,提高可信度。

這些根據受訪者個性量身打造的話術,讓受訪者無所遁形。當受訪者在聊天過程中察覺不對勁、想結束時,第一時間尋找的「信任對象」,也就是攝影師,則會向他們表達為難,導致受訪者感到強烈自責,產生不繼續下去就是「對不起攝影師」、「不敬業」的心情。兩方夾擊下,形成極端封閉的壓力,利用情緒勒索逼迫受訪者即刻做出選擇,到頭來,「攝影師」和「中國客戶」都來自同一群加害者,進行了一樁有計劃的犯罪。

除此之外,講者也補充臉書社團「霸社」是離受害者最近的平台。不同於telegram或其他為了色情影像而創立的群組,霸社是一個七萬人互相交流生活瑣事的集散地,社團成員可能有受害者再熟悉不過的同學、朋友、家人等。當這些非法性私密影像在霸社發佈,很快地,認識受害者的人便有機會從霸社看見相關內容,加上該社團存在奚落、嘲笑他人的特性,導致相關文章底下經常出現公開霸凌的情形,這些羞辱性言論,幾乎直接影響到許多受害者的生活狀態,對其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報導的挑戰:如何取得受害者的信任

許多人總是期待受害者能站出來為自己捍衛權利,但這種期待有時會間接傷害到受害者。紐約時報記者,Jodi Kantor和Megan Twohey,曾在《性、謊言、吹哨者》一書中表示:「這一類報導天生帶著不公平,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為什麼公開說出不愉快的事情,是他們的責任?」

在採訪過程中,講者蔣宜婷意識到,受害者困境比想像中還要龐大:無力阻止性影像持續擴散、對司法的求助無門,以及對人類社會產生了信任危機。這些性犯罪影像在網路上不斷流傳,讓受害者們失去對人生的控制感,彷彿再也沒有身體自主權,儘管影片下架了,相關內容依然可能永遠存在於某個陌生人的雲端相簿裡。甚至,部分第一線警方人員在接獲類似案件時,會以「既然影片是你傳出去的,那就沒有辦法了」回應,使受害者不敢再繼續為自己發聲。

講者坦言,取得受害者信任的過程並不容易。他盡全力地介紹自己,包含報導的初衷與目的,希望一切都能符合受害者的期待,並且向受害者強調:「你可以決定何時開始與結束,訪談內容該如何呈現,都將以你的想法為主。」盡可能使受訪者感到自在,並讓受訪者相信他們對這篇報導具有控制權。經過一番努力過後,才開始慢慢有受訪者與自己聯繫。

直面創傷: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們的社會面對受害者時,往往有一個既定想像,會率先認為他們「活該」,或是「憐憫」他們。這些想像對受害者來說並不全面,受害者是一個個有獨立思考的個體,並不是為了某種倡議或口號而存在。因此,尊重受害者的意願,並針對其失去的信任進行修復,是更需要著重努力的方向。

講座最後,蔣宜婷表示:「今天大家來到這場講座,代表你們已經做出選擇——你們選擇了你們打算在乎這些事情,我們可以藉此幫受害者再分擔多一點點痛苦。」期待在講座後,大家對於加害者手法與受害者心境有更清晰的瞭解,並成為受害者的力量,一同建立起足夠安全的支撐系統,協助受害者重新建構對社會的信任與期待。

所屬好民審議院: 

好民推薦

▲點擊圖片報名參加▲

陳澄波的遺照首次公開時,眾人震驚於陳澄波的最後身影,包含身上的槍孔竟得以完整被記錄下來。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是遺體下方,蹲踞在地、以肩膀頂住門板的張捷,正是她用身體來承擔陳澄波的遺體,讓攝影師得以完整捕捉陳澄波受難時,含冤死不瞑目,以及胸膛被子彈貫穿、血染西裝的影像。

她瞞過政府監控體系,堅持留下陳澄波被槍殺後的遺照,而那張遺照一直藏在供桌上的自畫像背面,因為憲兵隊如果闖進家裡搜查,那是唯一不會被搜的地方。

我們能夠記得陳澄波最後的樣子,去看見國民政府的殘暴,是張捷奮力用肩膀撐起門板,她所承受的不僅是先生遺體與冤屈的重量,更是國家暴力的威權壓迫,唯有扛起如此巨大的重量,才能讓台灣人的苦難真相得以慢慢顯影。

邀請您一同參與這場講座,聆聽施如芳編劇的講解,重新見證門板下默默守護的身影,關於藏畫的女人——張捷 的故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