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林佳和首先透過年表簡單解說「威瑪共和國」衰亡史,介紹反民主與防衛民主的概念。威瑪共和國於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霍亨索倫王朝崩潰後成立,是德國首次實行共和制度。講者指出,台灣跟威瑪的距離遠比大家想的還要更接近,由於中華民國憲法的起草人張君勱當時在威瑪德國留學,因此在憲法當中帶入許多與威瑪憲法類似的內容,例如基本權體例、基本國策等。
促成威瑪共和國的重要推手,是由工人階級組成的社民黨。當時德國受到工人運動影響,許多工人參加工會並投身政治,進而催生了社民黨。然而由於威瑪在短短兩天內便倉促地宣布成立共和國,沒有明確的核心思想,招致許多人的仇視,例如軍人、公務員、法官等德意志時代的既得利益者。他們不甘於一輩子崇尚的權威突然不見,更瞧不起由工人階級主導的政府,認為他們不過是跳樑小丑,間接說明了威瑪共和的誕生並非全民共識。
再怎麼好的意識形態,只要未能奏效,便無法確實發揮效果。威瑪共和末期呈現的民主風暴,正是因為忽略了經濟的重要。講者表示,單用理念或民族情感去推動一切是行不通的,任何民族改革和對抗權威,務必先讓人民吃得飽。後來二戰時納粹之所以繼續能獲得大量支持,遠勝於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薪資依然超越其他國家甚多,就是例子。不過,戰爭時經濟吃緊的納粹黨其實是靠屠殺猶太人來獲取他們的財富,藉此支撐德國經濟,近代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認為,比起種族清算,納粹屠殺猶太人的需求更可能是為了鞏固國內經濟。
實際上,威瑪共和時期思想層面是非常進步的。人類歷史中女性最早擁有投票權、同性婚姻是否應思考合法化等,便是始於威瑪。然而,毫無限制的民主導致國會一團混亂,在威瑪時代,一年數次大選也是很常見的,最短的內閣只有一個月又十七天,好幾屆內閣存活都不過超過兩個月,使得德國人認為,民主就是毫無秩序的笑話。
簡而言之,造就威瑪淪亡有以下幾個因素:
1.凡爾賽和約成為莫大桎梏
2.經濟危機迫使人民選擇偏激政黨
3.政黨彼此內鬥,嚴重使納粹黨得利
加上憲法淪為被任意踐踏的工具,導致人民淪落只能嚮往「秩序」,最終由票數未過半的納粹政黨掌握大權。
威瑪的危機有沒有呈現在台灣?講者強調,威瑪共和最後亡於民主制度,是對台灣社會最大的提醒,民主與民粹主義只有一線之隔。戰後西德第一任總統特奧多爾.豪斯曾說:「直接民主其實是對於煽動者的犒賞。」當公投越簡單、越容易取得門檻,那麼就越沒有討論空間,也因此,不少西方國家在威瑪經驗過後,全面禁止全國性的公投(除修憲外)。講者進一步說明:「民主並不是非黑即白,民主是有討論空間的,民主不能只剩下多數決,那不是民主,那是最赤裸的多數決暴力。」
講者更指出,立法者跟法律執行者必須分開,否則就會破壞民主共和制度,這在當前的台灣更是一大警示。講者強調,當你看見和你持相反意見的人被打時心裡產生「活該」的想法,那麼你的民主體制將不復存在。「民主就像一條船,當船上的人們不惜讓這條船沉下去的時候,你是無力挽回的。如果民主要防衛自己、限制某些人的自由,你的民主將不再是民主。」這個來自於政治哲學家凱爾森的說法,無疑也是一種警示。
不過,大量的防衛民主手段亦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後遺症。我們必須反思在鞏固民主的同時,要如何避免台灣成為一言堂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