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會館

2019年2 月25日

1947年3月3日,謝雪紅於臺中市市民館組成「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吸引許多中部地區民眾前來響應;另一方面,國民黨軍及其家屬集結於教化會館,使教化會館成為當時國民黨軍於臺中的最大據點。

教化會館:現公園路、繼光街口,約為公園路2-2-18號

3月3日上午八點多,國軍出動武裝卡車在市區沿路掃射,與民軍展開槍戰。其中以教化會館之戰最為慘烈,從下午四時起鏖戰。雙方互有傷亡。夜裡,民軍包圍教化會館,並採取斷水、斷電手段,又開來油罐車假意火攻,多名急欲脫困的人員跳樓逃生,造成嚴重傷情。數百位國軍為避免眷屬受傷,加上自感不敵,於十點左右繳械投降。民軍共俘虜士官30多人,士兵、公務員及眷屬300餘人,更繳獲大量槍械與軍需品,成為後來「二七部隊」強大的支援。

參考資料: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