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四系列講座】從六四學運後看中國當代的社會運動概況——以白紙運動與白髮運動為例

2023年4 月20日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二二八、白色恐怖的資料,我去了無數次的景美紀念園區,我看那些受難者和他們家屬,我會掉眼淚,想到我還在中國的夥伴,我也會掉眼淚,因為人權是共同的啊。」

好民和華人民主書院合作,舉辦了「從六四學運後看中國當代的社會運動概況—以白紙運動與白髮運動 為例」講座對談,探討近期在中國發生的大規模抗爭,以及與台灣之間的關聯。

-

人權不分國界

近幾年疫情肆虐,中國實施高強度的封城管控,令中國人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此,藉著烏魯木齊大火作為導火線,引發了白紙運動,陷入經濟困境的民眾群起異動,隨著訴求演化成大規模的政治抗爭,相較於以往沒有明確且聚焦的抗議, 白紙運動的規模,也許透露出中國社會試圖透過民主表達訴求,選擇挺身而出,替自己發聲。

「我們作為民主國家,人權的共同價值應該要是沒有國界的,去關心各個社會運動的受難者,不應該嗎?」

講者吳仁華老師本身,即是六四經歷者,在講座過程中經常提及許多革命同胞遭拘捕、判刑等經歷。老師提到,過去受到共產黨長期教育,那些思想與文化都是根深蒂固的,直到後來經歷了許多社運事件,才慢慢萌生改變的契機,尤其是台灣2012的總統大選,下著大雨的夜晚,許多年輕人等待著落選的蔡英文出面演講,那樣動人的畫面深深烙在他心中,成了最大轉捩點,也令他起心動念,重新認識轉型與民主化的重要性。

-

民主自由應負的責任與義務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二二八、白色恐怖的資料,我去了無數次的景美紀念園區,我看那些受難者和他們家屬,我會掉眼淚,想到我還在中國的夥伴,我也會掉眼淚,因為人權是共同的啊。」

在台灣,我們擁有自由集會、倡議的自由,也有許多像好民文化行動協會這樣的NGO組織,正在努力推廣許多社會議題,可是即便身處台灣,NGO組織也還是會遭到很多不理解和質疑,許多民眾事不關己,或認為這一切是徒勞無功。講者認為,作為民主國家的人民,有許多共同價值該要是沒有國界的,這是我們享受著自由的同時,應該要負起的責任與義務。

中國政權曾經許下諸多承諾,像是要保護少數民族、一國兩制,這些話,都在六四事件、新疆集中營,以及香港反送中事件裡,一一跳票。也許是這些,讓中國人民意識到必須自救、必須權衡選擇反抗,以表達訴求。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的理事鍾瀚樞,在與談中提及,中國民主化對台灣來說好壞與否,並非台灣眼下要關注的話題,僅僅是我們生在民主國家,與生俱來的憐憫與關懷,就足以成為我們關心社運事件的理由。

-

台灣也還在國家正常化的路上努力著。

相信前輩們種下屬於自由的果實,能在我們這一代開出建國的花。

這是民主國家擁有的力量,也是台灣人應負的責任。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