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218陳智雄誕生日

2023年2 月18日

陳智雄獄中照
圖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

【歷史上的今天——陳智雄誕生日】

「私は台灣人の為に死す。」——陳智雄

陳智雄先生,出生於1916年02月18日,阿緱廳人(今屏東中北部)。過去他曾任職於日本外務省,精通多種語言的他,被派遣到印尼當翻譯人員,二戰結束後,陳智雄留在印尼做生意,與此同時,受到殖民地獨立風潮的影響,印尼也開始反抗荷蘭的殖民統治,陳智雄也因此投入了印尼的獨立運動,透過日軍遺留的武器的購置,來資助獨立革命軍。

印尼獨立之後,陳智雄成為印尼國父、也是印尼首任總統的蘇卡諾的座上貴賓,並獲得榮譽國民的最高殊榮;而目睹了印尼人民從殊死奮鬥到終獲獨立的過程,使得陳智雄也萌生了台灣獨立的想法。

自此以後,他便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台灣獨立運動。

陳智雄先是加入廖文毅在日本成立的「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並擔任駐東南亞巡迴大使,利用自己的人脈,提升國際間的聲望,但因為來自中國的施壓,他遭到印尼政府的監禁,他為此曾經寫信批評蘇卡諾對自己忘恩負義,而自知理虧的蘇卡諾,只好改以驅逐出境的方式釋放陳智雄。離開印尼,成為無國籍狀態的陳智雄,之後又設法取得瑞士國籍,以繼續從事台獨運動。

1959年,國民黨駐日特務將陳智雄綁架回台,由於在日本的台獨運動者強烈抗議,並向日本媒體披露陳智雄被綁架的過程,造成國際輿論的壓力,陳智雄暫時獲得釋放。但他並沒有因此屈就於中華民國政府的威脅警告,出獄後他旋即投入台灣獨立組織「同心社」,繼續在台灣從事台獨運動。

1961年,陳智雄再度遭到逮捕,並且以叛亂罪遭到起訴,以死刑定罪,在他面對軍法審訊時,絲毫不見畏懼,當庭以台語對答,即便軍法官喝令他以「國語」來應訊,他依舊大聲以台語回應:「台灣話就是我的國語。」

1963年,陳智雄在睡夢中突然被帶往馬場町。當時與他一起被關在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的施明雄,日後回憶道,那天清晨,他們要將陳智雄帶走,由於陳智雄的態度仍十分堅決強硬,警總衛兵乾脆砍斷他的腳掌,又以鐵絲刺穿他的臉頰,妄圖以此種凌辱的方式,將他押往刑場。

但是他仍然可以聽見陳智雄嘹亮有力的聲腔,聲聲高喊著「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台灣獨立萬歲......」

在他的遺書裡,他以「私は台灣人の為に死す。(我是為台灣人而死)」為起頭,是作為他對台灣最深切,也最誠摯的告白。

***

2023自由路上藝術節|挖貝募資開跑中
立刻支持我們: https://wabay.tw/projects/born2befree2024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