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118台灣筆會發起日

2023年1 月18日

「做為一個台灣人,是沒有資格絕望的,尤其以做為一名台灣作家為然。」

這是鍾肇政先生在台灣筆會所發行的月報中,寫下的一段文字。1987年01月18日,台灣筆會由一百五十多名台灣文藝創作者發起,並於02月15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正式成立。

 

【歷史上的今天——台灣筆會發起日】

「做為一個台灣人,是沒有資格絕望的,尤其以做為一名台灣作家為然。」

這是鍾肇政先生在台灣筆會所發行的月報中,寫下的一段文字。1987年01月18日,台灣筆會由一百五十多名台灣文藝創作者發起,並於02月15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正式成立。

在那個尚未解嚴、前途未明,但主張民主自由的聲浪已經一波波湧現的時期,台灣筆會也宣布他們的成立宗旨,在於「保障作家人權,締造台灣新文化」,讓台灣的創作者可以無懼言論審查,自由創作。鍾肇政先生也語重心長地提到,當時的台灣正處於轉型與銳化的關鍵時刻,無論是稱之為民主化,或者是本土化,簡言之,「當可稱之為『造國運動』」。

1988年05月15日,台灣筆會的第一個分會「鹽分地帶分會」在台南佳里公會堂成立,那一年,台灣筆會的會長也是鹽分地帶出身的作家楊青矗先生。

鹽分地帶,在台灣文學史上,是用來泛指台南州北門郡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與北門一帶含有鹽分較多的沿海地區,以及其中自發形成的,富含鮮明地方色彩的、獨特的文學團體。如今這個分會的成立,也是帶著強烈的本土意識,立志繼承故鄉前輩作家如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王登山等人,在日本時代組成「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精神,秉持關懷鄉土、發展本土意識的初衷,重新推動地方文學的興盛。

從文建會(今文化部)所編輯的1990年代的台灣文壇大事紀要,以及歷年台灣文學年鑑,可以看到台灣筆會所舉辦的一些重要活動,而這些活動大抵上也扣合著台灣自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包含針對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回顧講座、台語詩的討論、二二八文學與「黑名單」著作的研討、台灣文學的精神定位研討等等。

1993年,台灣筆會更與《台灣文藝》雜誌社合作,前衛出版社、《台文通訊》協辦,舉行第一屆台灣文藝營,邀請了李喬、黃文雄、東方白等人擔任駐營作家之外,課程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可以說台灣筆會自創立以來,就不斷在重塑、確立與實踐「台灣文學」、「台灣文化」的精神,當我們試圖往文學、文化為自己進行尋根的時候,台灣筆會所留下的種種活動軌跡,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基石。

正如同鍾肇政先生的那段話,即便經歷了黨國體制四十餘年的宰割,台灣人依舊沒有資格絕望,更不可能再繼續冷漠、隨波逐流,而做為一名台灣作家,以筆墨自由揮灑,自由書寫,創作屬於台灣人的故事的鍾老先生,更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典範人物。

***

定期捐款,支持專欄運作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