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個台灣人,是沒有資格絕望的,尤其以做為一名台灣作家為然。」
這是鍾肇政先生在台灣筆會所發行的月報中,寫下的一段文字。1987年01月18日,台灣筆會由一百五十多名台灣文藝創作者發起,並於02月15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正式成立。
【歷史上的今天——台灣筆會發起日】
「做為一個台灣人,是沒有資格絕望的,尤其以做為一名台灣作家為然。」
這是鍾肇政先生在台灣筆會所發行的月報中,寫下的一段文字。1987年01月18日,台灣筆會由一百五十多名台灣文藝創作者發起,並於02月15日在台北耕莘文教院正式成立。
在那個尚未解嚴、前途未明,但主張民主自由的聲浪已經一波波湧現的時期,台灣筆會也宣布他們的成立宗旨,在於「保障作家人權,締造台灣新文化」,讓台灣的創作者可以無懼言論審查,自由創作。鍾肇政先生也語重心長地提到,當時的台灣正處於轉型與銳化的關鍵時刻,無論是稱之為民主化,或者是本土化,簡言之,「當可稱之為『造國運動』」。
1988年05月15日,台灣筆會的第一個分會「鹽分地帶分會」在台南佳里公會堂成立,那一年,台灣筆會的會長也是鹽分地帶出身的作家楊青矗先生。
鹽分地帶,在台灣文學史上,是用來泛指台南州北門郡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與北門一帶含有鹽分較多的沿海地區,以及其中自發形成的,富含鮮明地方色彩的、獨特的文學團體。如今這個分會的成立,也是帶著強烈的本土意識,立志繼承故鄉前輩作家如吳新榮、郭水潭、林芳年、王登山等人,在日本時代組成「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精神,秉持關懷鄉土、發展本土意識的初衷,重新推動地方文學的興盛。
從文建會(今文化部)所編輯的1990年代的台灣文壇大事紀要,以及歷年台灣文學年鑑,可以看到台灣筆會所舉辦的一些重要活動,而這些活動大抵上也扣合著台灣自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包含針對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回顧講座、台語詩的討論、二二八文學與「黑名單」著作的研討、台灣文學的精神定位研討等等。
1993年,台灣筆會更與《台灣文藝》雜誌社合作,前衛出版社、《台文通訊》協辦,舉行第一屆台灣文藝營,邀請了李喬、黃文雄、東方白等人擔任駐營作家之外,課程內容更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可以說台灣筆會自創立以來,就不斷在重塑、確立與實踐「台灣文學」、「台灣文化」的精神,當我們試圖往文學、文化為自己進行尋根的時候,台灣筆會所留下的種種活動軌跡,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基石。
正如同鍾肇政先生的那段話,即便經歷了黨國體制四十餘年的宰割,台灣人依舊沒有資格絕望,更不可能再繼續冷漠、隨波逐流,而做為一名台灣作家,以筆墨自由揮灑,自由書寫,創作屬於台灣人的故事的鍾老先生,更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典範人物。
***
定期捐款,支持專欄運作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