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110林文德誕生日

2023年1 月10日

2002年04月07日落成的鄭南榕紀念墓園,當中有一座靜靜矗立的「自由之翼」雕像。
雕像高228公分,簡介寫著他「筆直向天,形狀似鳥,代表自由。內部洞開,代表開放。光滑的表面,期望有順遂的未來」。而這座雕像,出自一位台中雕塑家——林文德先生之手。

照片說明:位於鄭南榕紀念墓園當中的「自由之翼」雕像
「筆直向天,形狀似鳥,代表自由。內部洞開,代表開放。光滑的表面,期望有順遂的未來。」
照片資料來源: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

***

【歷史上的今天——林文德誕生日】

2002年04月07日落成的鄭南榕紀念墓園,當中有一座靜靜矗立的「自由之翼」雕像。雕像高228公分,簡介寫著他「筆直向天,形狀似鳥,代表自由。內部洞開,代表開放。光滑的表面,期望有順遂的未來」。而這座雕像,出自一位台中雕塑家——林文德先生之手。

1947年01月10日,出生於台中縣大肚鄉的林文德先生,從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之後,留學於維也納,一邊經營餐廳、畫廊,一邊持續創作。他熱心於參與海外同鄉會的事務,也參加海外台獨聯盟,因此曾經被政府列入黑名單而一度無法返臺。

90年代,黑名單逐漸解除,林文德和歷史學者張炎憲教授、今行政院長蘇貞昌等三十多位1947年出生者在國內共同組成了「四七社」,以國家重建、社會改造作為使命。當時鄭南榕基金會剛成立不久,由詩人李敏勇先生擔任創會董事長,便邀請林文德為鄭南榕紀念墓園雕塑「自由之翼」銅雕,以及鄭南榕的頭像。

此後,林文德先生也持續以他的雕塑才華,積極參與政治、社會運動。除了鄭南榕紀念墓園的銅雕之外,他也為許多台灣獨立運動的推動者進行塑像,包含獨台會會長史明、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的頭像,以及陳定南的全身銅像,都是他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林文德於2004年返台定居,並於2015年病逝。他認為台灣現況的動盪和不安,讓每一天都充滿了挑戰,但他依舊抱持著「危機就是轉機」的樂觀態度,用他所熱愛的藝術創作,來詮釋他眼中的台灣,以及對這片土地深刻的情懷。

***

定期捐款,支持專欄運作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