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難的地方正是重建信心的起點。二二八原貌的探尋是台灣人浴火重生的所在。」
──張炎憲教授
【歷史上的今天——民間二二八研究小組成立】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台灣進入漫長的戒嚴時期,政府對人身自由以及言論自由的控管,以「保密防諜」為由而對人民恣意掌握生殺大權的白色恐怖,形成了當代臺灣人心中一道恆久長存的陰影。於是除卻50年代,在海外陸續推動的二二八紀念活動之外,國內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討論幾乎不可能實現,更遑論是為受難者或者受難者家屬進行平反。
1980年代,台灣的政治氛圍逐漸鬆綁,1987年,海內外諸多台灣人也開始推動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的成立,展開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並且對外發表「二二八和平日宣言」,呼籲政府公布真相、平反冤屈,引起社會各個階層的迴響與支持,長期被壓抑的人心和悲情,事到如今依舊爆發了開來。
國民黨政府眼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便也不得不做出退讓,一方面建立紀念碑、公開道歉、訂定國定紀念日,並且也藉由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小組,開始展開調查;可是另一方面,民間學者並不希望二二八事件再度受到來自加害方的扭曲的可能性,所以在1991年01月05日,成立了民間的二二八研究小組,以台灣人的立場來從事歷史事件的研究,並且在同年年底舉辦「二二八學術研討會」。
這是自二二八事件之後,第一次在國內舉辦的二二八相關研究的討論會,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工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開端。
歷史學者張炎憲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的序文中也指出,二二八事件研究的當代意義,在於還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真相,釐清該事件在台灣史上的定位,以及統治者應當承擔的歷史責任,而唯有真正面對、省思悲劇發生的事實,台灣人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而這也是二二八事件留給後代的台灣人更積極的意義。
***
定期捐款,支持專欄運作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