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白色恐怖初期,台灣最大規模的一起政治案件,其中所牽連的,卻很有可能是一群目不識丁、甚至對於所謂的「共產黨地下組織」一概不解的山村村民,然而當時處於風聲鶴唳之中的中國國民黨,卻基於「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人」的理由,任意逮捕、逼供並且處決他們判定「可能涉及案件」之人。
照片說明:鹿窟菜廟一隅
鹿窟菜廟,在鹿窟事件後被改名做「光明廟」或「光明禪寺」,目前仍留有一處石砌小屋,此即為當年囚禁遭逮捕者的空間之一。
照片資料來源:luckyroger@flickr,CC BY-NC-SA 2.0
***
【歷史上的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與鹿窟事件】
若提及因白色恐怖而受害的台中人,必會提到的有「台灣第一才子」美名的呂赫若,這份美名是因為他既是作家、聲樂家也是劇作家。
1914年出生在潭子,本名為「呂石堆」,畢業於台中師範學校後,曾在北一女、建國中學擔任老師,而他「呂赫若」為筆名發表的短篇小說〈牛車〉、〈財子壽〉反映了對勞動者、底層人民、女性的關懷,當時都曾獲日本文學界高度肯定。
然而,因白色恐怖的魔掌,逃亡在石碇鄉鹿窟山區,遭毒蛇咬後消失人間。在那時,軍警認為鹿窟山區有武裝基地,大規模逮捕無辜農民、嚴刑拷打訊問,即便村長的小女兒也被毒打逼供,這個最大白色恐怖事件鹿窟基地案,逮捕及訊問896人,112人遭判刑感訓,稱「鹿窟事件」。
1952年11月25日,中華民國國防部保密局破獲「臺北市委會電氣工人支部案」,因循線索,判斷台北縣石碇鄉鹿窟山區(今新北市石碇區、汐止區、台北市南港區交界)有共產黨及其地下組織窩藏,並以此為由派遣將近上萬人的軍警部隊,在1952年12月28日,保密局偵防組組長——谷正文的指揮下,包圍鹿窟村並且逐戶搜索,再以鹿窟菜廟作為臨時聯合指揮所兼偵訊監獄,在此監禁遭受逮捕者,並且嚴刑逼供。
軍警部隊又於2月26日在瑞芳、3月26日在石碇玉桂嶺一帶進行搜捕,前後約四個月左右的時間,遭受逮補、訊問的村民高達869人。最後根據歷史學者張炎憲教授的統計,經判決死刑者已知有35人,約200人判決為有期徒刑,並且分別押往保密局、東本願寺、高砂鐵工廠等地,接受監禁或感訓,其中更包含十數名未成年之少年與少女。
一座山村在此次事件中,頓時銳減百餘人,幾乎等同滅村,事件過後,鹿窟菜廟被改名為「光明禪寺」,鹿窟村則被改名為「光明村」。
作為白色恐怖初期,台灣最大規模的一起政治案件,其中所牽連的,卻很有可能是一群目不識丁、甚至對於所謂的「共產黨地下組織」一概不解的山村村民,然而當時處於風聲鶴唳之中的中國國民黨,卻基於「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人」的理由,任意逮捕、逼供並且處決他們判定「可能涉及案件」之人。
直到2017年,監察院國防及情報委員會 經過監察委員高鳳仙、楊美鈴完整的調查,確定國防部保安司令部、保密部,當時有 不當審判、侵害人權的嚴重違失,因此通過了對國防部的糾正案,並且合計補償補償及賠償這起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白色恐怖案 受害者及家屬總計5億4,563萬4,000元。
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白色恐怖時期,軍警情治單位在偵辦案件過程總以慘無人道的方式對待嫌疑人,導致許多人在審訊時受到身體與精神的嚴重傷害,更別提不當審判、屈打成招的冤獄。
儘管該案件的諸多歷史資料和檔案仍未完全公開,因此我們還未能完全了解事件的全貌,而轉型正義想要達成的目標之一,就是還原歷史的諸多面向,讓那個曾經一度被層層封鎖、禁止被窺探的時代一步一步袒露在陽光下,重新讓這片土地養育的人民去認識與記得。
***
定期捐款,支持專欄運作
立刻成為好民之友➡https://tinyurl.com/yc5xr4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