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寫】走出黨國與威權體制:轉型正義推廣的實踐

2022年2 月25日

2022年2月19日(六) 10:00-12:00

走出黨國與威權體制:轉型正義推廣的實踐

主講:林芳如

地點:全安堂台灣台中太陽餅博物館2F(台中市中區台灣大道一段145號)

講座直播連結1 講座直播連結2 講座直播連結3

議題行銷組志工/宏毅

轉型正義在台灣推行餘年,但台灣社會還是有許多的民眾對轉型正義覺得陌生,甚至是對其感到反感。

我想,他們也許是不了解轉型正義是對真相的追求,是為這座島嶼的人民填補失去的記憶。即便這些記憶、歷史是不光彩、難以讓人接受的,但唯有回憶起過往,才能對曾經的不自由、威權壓迫有所省思,消除對偉人的崇拜,更全面性地看待過去台灣的歷史,以此為起點,台灣人才能向前走。

而該如何推廣轉型正義、將自由的種子播在台灣公民的心中,是好民文化行動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執行長芳如舉辦自由路上藝術節的原因。

芳如學生時代因緣際會認識了緬甸的人權工作者,因此開始關注、推廣人權議題,後來也成立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從2019年鄭南榕基金會「自由之路藝術節」而起,自由路上藝術節至今已邁入第四屆,以各種不同觀點、角度切入二二八、白色恐怖,如:衝組攝影師的秘密膠捲、二二八受難者家屬的心內話、因讀女性主義而入獄的學生等,年復一年的把台灣失去的歷史拾起、拼湊,將轉型正義透過藝術及活動體驗的形式讓大眾思考過往,這其實是一件蠻有意義的事情。

最後,芳如引用花亦芬教授書中的一段話讓我感同身受,「要認識過去的悲劇究竟如何會發生,不是僅僅將檔案公開即可促成,而是要有現代公民社會價值知覺,才能照見轉型正義要處理的陰鬱幽微。」公民意識的覺醒,是需要一群人行動,以土地的歷史為鏡,將自由的光映在所有人身上,照透被蒙蔽的雙眼,使之破除威權的枷鎖,成為自信、勇敢的台灣人。

 

 

議題行銷組志工/宜繡

「真相釐清、究責,記取教訓,我們要賦予歷史有記憶尊嚴的框架。」

臺灣人/公民/歷史責任的傳承者

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理事長林芳如以身邊同學為例,分享緬甸、捷克的經驗與情形,揭示台灣目前轉型正義的急迫與重要。

台灣仍有改變的機會,從他國觀察獨裁政權如何濫用權力,壓迫人民基本權利以維護自身威權,作為台灣最深刻的提醒,我們已經走過那段艱苦歲月,如今的歷史責任不可不重視。

自由路上藝術節是屬於台灣歷史的舞台,經由一系列的講座活動,無須顧忌的分享觀點、交換想法與溝通交流。

讓我們以自由路上藝術節為起點,價值轉型為目標,探討歷史記憶與前世代的悲傷,記取過去威權體制的迫害。歷史的傷口未曾痊癒,需仰賴你我的奮鬥去推廣屬於台灣人的記憶、去挖掘被刻意隱瞞的真相。

「現代公民社會的覺知,是由下而上的辯論、協商、共識組成。」

公民的社會責任由這時代的我們共同承擔,接續前人無私無悔的付出,民主自由漫漫長路,願往們一同走下去。

 

議題行銷組志工/明諺

本次工作坊邀請到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林芳如跟我們分享她是如何從與緬甸、捷克友人的對話中啟蒙並探尋轉型正義的價值,並回頭挖掘發生在台灣的不正義的故事,最後藉由舉辦藝術節邀請大眾,一同來進行對話及思考台灣要如何在這個議題上往前走。

◼︎看到其他國家的夥伴在追求自由民主,但卻不清楚台灣的自由民主怎麼來的

由於過去威權體制的壓迫,台灣人民普遍對於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事並不清楚,而這樣的影響也持續到了現在。講座中,林芳如執行長也邀請大家想一個問題「想想在自己生日那天、月,台灣曾發生什麼事」

也許回應這問題是困難的,但認識自己國家的故事永遠不嫌遲。

◼︎自由路上藝術節作為社會行動的目標

自從2019年舉辦藝術節以來,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持續抱持著幾個理念作為社會行動,包含了補足歷史空白直視黨國壓迫,並解構價值轉型

讓那些過去不被大家所提及或污名化的歷史,能夠以真實的面貌呈現在當代民眾的面前,以達深化人權素養,進而堅固台灣的民主文化。

 

議題行銷組志工/勁樺

「仔細想想,在自己生日那天、月,台灣曾發生什麼事?」

走在台灣歷史的長廊,面對過去所造成的歷史創傷,未來都需要以行動作為填補,就與他國一樣。而令人嘆惋的是,我們卻忽視、遺忘了它們。

從二二八事件開始、鄭南榕自焚事件、二七部隊行軍事件、美麗島事件…等等,皆屬於過去的人們不堪回首的故事,它們是拆散家人的幫兇,它們是無罪入獄的罪犯之傷口,它們是將秘密鎖起來的保險箱。我們之所以需要進行轉型正義,目的就是在於我們需要將真相做釐清、將責任給歸屬,然後記取歷史教訓。」

2月19日,邀請好民執行長林芳如進行講座分享。起初芳如向大家談談兒少時的求學過程、與「僑生」的相遇及共事,接著介紹自己在東歐時的所見所聞,亦說明自己認識轉型正義的開端。

其中,她提及在求學過程中,他認識的緬甸同學從不稱呼自己為緬甸人,而是稱呼自己為「僑生」;在持續的探討及交流之後,更意識到自己該做什麼,轉而投入人權教育行列。

這是一個意識、國政、人權問題,當一個人無法在自己的口中說出自己的國家,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行走在歷史的長廊、檢視一次次的歷史事件、受害的人們,我們都可以發現現今仍有人在替受難人士做平反,爭取其一公道。最後芳如言道:「我們面對歷史的傷口,是否應該不了了之,還是透過行動將傷口重縫?」

自由路上藝術節即在行動,透過一系列的講座、電影,以及音樂會等等,除讓大眾普遍汲取對轉型正義的認識,更號召對歷史意識的省思;目前已經邁入第四年,此屆以「對話,如何?」為號召,邀請大家以更加源於檢視及探討的心,向外推廣轉型正義,寫上嶄新的一頁。

 

議題行銷組志工/郁茹

在本場活動中,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的執行長芳如介紹了自由路上的藝術節的概念意義,並且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帶大家了解在接觸轉型正義前,她所碰觸到的契機為何,以芳如而言,他的契機來自於好奇緬甸同學對於家鄉的特殊情感,從緬甸的故事回頭過來思考到台灣的歷史。

台灣人面對歷史有集體的陌生,因為這些空白的事件曾是台灣的禁忌語言。

轉型正義並非揭開傷疤興起對立的進程,許多民眾對於轉型正義有著負面的評價,因為這些歷史是沉痛且讓人憤怒的歷史,當時的威權壓迫,使得太多故事無法言說、無法揭露,太多的冤情、憤怒、壓抑、辛酸,這樣的壓迫並非說過去了就可以過去,那些不被書寫的奮鬥,被汙名的血淚都有他應該得到的回應。

但保持憤怒正是行動最有動力的來源,翻找真相的意義在於撫慰傷痛,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有傷口,更有東缺一角西缺一片的空白歷史,等著我們慢慢去認識,轉型正義正是撫慰這些傷痕的「工具」。

而自由路上的藝術節在做的事情就是為台灣人空白的歷史重新上色,透過藝文活動的推廣,讓大家藉由文字、紀綠片、對話等一同去認識我們所未知的空白,一同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產生共感,且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賦予歷史記憶有尊嚴的框架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