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劇】舊事反抗-二七部隊-街頭行動劇

2021年4 月06日

【行動劇】舊事反抗-二七部隊-街頭行動劇(一)
時間:3月20日(日) 15:30 - 17:00  

【行動劇】舊事反抗-二七部隊-街頭行動劇(二)
時間:3月27日(六) 19:30 - 21:00

集合地點:民生路老宅56-3
演出地點:民生路老宅56-3、周圍公共空間、好民行動文化協會、綠川河畔、二七部隊紀念碑

 

志工:匿名
「如果看不懂沒關係,歡迎一起體驗。」
表演開場時狂夢劇團這麼說。

我不是一個擅長感受寓意的人,是個很藝術絕緣體的人,那天因為當攝影的關係,專注力很大部分在演員的表演上以及觀眾的反應,那天看得表演更像是演員帶給觀眾的情緒,而觀眾如何接收。

其實我並不是很清楚行動劇說了什麼故事,但感受的到整個情緒張力的拿捏非常好,配樂下得恰到好處,選樂也都超級棒,也因為如此把觀眾好好地拉進了表演中,觀眾會隨著演員一起緊張一起歡呼一起慶祝生日,倘佯在歷史長河中的各種情感。

很多時候歷史太像是書上的一段段文字,依稀知道是曾經發生過的事,但當共感產生後,這些文字的意義才會隨著情感流入體內。

 

志工 : 棕棕 
「看不懂的話沒有關係,試著去感受它。」

3/27 的二七部隊行動劇,是我第一次體驗這樣的表演形式,既好奇表演者們要怎麼在呈現故事主軸時要如何跟路上的物件互動(例如:路過的車、人)也想知道觀眾們對於這場表演又是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單純的觀者嗎?還是也是互動的對象呢?還有好多好多疑問,但團長開始前的叮嚀,讓那些問題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
好好去感受整場表演中的每一刻 
而也真的,每一刻都值得好好去感受 

警察局定點搬運槍枝、移動時緊湊的配樂、大屯郡役所旁的舞蹈、交織著笑聲跟槍聲的停車場、遊行示眾的死刑犯、伴隨著「萬千花蕊慈母悲哀」的大鐵環、「倒數3、2、1」的城市逃走中、冒充乖乖的生日蛋糕、走錯棚的警察、行人徒步區卻有車子經過的繼光街、「燒肉粽」帶出的市井小民、涉綠川移動的真實、輪替上橋的幽默、跟二樓居民揮手的時刻、給小朋友的糖果、於二七部隊紀念碑最終段的綑綁、槍斃、狂奔、獻花......。

每一段的表演都是不同的情緒
有緊張、有歡笑、有沉重、有困惑、有讚嘆、有幽默、有悲傷、有悼念、有珍惜......
也是因為如此多元的感受,讓整場演出的每一刻不僅鮮明,也連結了曾經發生的史實。

謝謝團長為了這齣表演做了這麼多功課,以及所有團員們為了演出在市區來來回回無數次的排練,讓二七部隊的故事用如此豐富的方式呈現出來,也謝謝主辦貼心準備的防蚊液跟蚊香、飲料以及一、三、四分局支援交管,讓觀眾能好好體會一場如此奇幻的演出。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