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日) 14:00-16:00
舊事反抗-《回鄉》王育德博士紀錄片與映後座談
與談:楊允言 (台中教育大學台語文學系副教授)、
廖宜恩(中興大學資工系教授、100行動聯盟發起人)
主持:陳燕琪(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
地點:台中教育大學求真樓音樂廳
講座直播連結1 講座直播連結2

志工_匿名
「我們生下來學習使用語言,自然得沿用他人既定的使用方式,將自己融入不屬於我們的歷史。」-《我談的那場戀愛》
.
好諷刺。
前方的螢光幕映照在觀眾的瞳孔裡,縮成了一點一點的星火,寧靜氛圍同光影轉化攬做伙,撒上高高低低的肩頭。
.
而運鏡間那鄉土味十足的語言就這麼帶著我們穿梭,紅磚矮牆、舊式建築,懷念的時光。
可我是都市出生的孩子,看過的田也就這麼多;可我是都市長大的孩子,卻迷失在最繁華的年頭。
.
我是操著一口北京話上學的孩子,且從不懷疑自己的身份,我只認得腳下這塊實實在在的土地,隔了海峽的是異國。
.
小時候的鄰居爺爺見了我,便要用臺語同我話家常,我說的並不好,也有許多詞彙聽不懂。
「如果不會說臺語,不能算是台灣人。」他總是這樣對我說,記憶中猶存他慈祥的面容。
我明瞭,他口中的、我們的臺語,屬於這個島嶼,是被殖民政府壓在地上打的棄兒,山裡的、平地的、死去的、半身不遂的、病奄奄的。從古至今有許多的醫生,貫徹著民族的職責,這麼無名無薪的醫治著。
.
我很感恩。
.
王育德先生,我們都明白,回首臺語的命運,是甘苦的,可我們要從泥濘中拉起家鄉的可愛,有一天「臺客」將不是污名,而是勳章。
.
「卡布,困難是一定會有的,但是,卻讓我們更加堅定。」我們現在有獨立樂團用臺語創作,膾炙人口。大學裡莘莘學子研讀臺文,羅馬拼音逐漸成形,有模有樣。講述過往臺灣生活日常的影劇,令人嚮往的99樓,滿屋子鄉愁。
.
你要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找回自己的語言,建立自己的國家,我們的榮耀會從土壤紮根向外長,不從外海漂過來。
.
我知道你也想家,這裡不是異鄉,唇齒啣希望,舌尖在八聲調裡輕點,高歌最溫暖的調曲,我們一起回家,我們一起回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