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寫】突破假新聞與報禁-台中地下報「潮流」

2021年3 月27日

3月12日(五) 19:30-21:30     
突破假新聞與報禁-台中地下報「潮流」
主講:陳婉真(《潮流》創辦人) 
主持:陳燕琪(哲學星期五@台中志工)
地點:文化部文資局B04舞蹈排練室

講座直播連結

【日日所聞,得來不易。】志工_Mir

「抗爭是需要創意的。」前台身形豐腴的女士,面容有著歲月行經的和藹,一口流利道地的臺語,卻與那流行於舊時沙龍的藍棕眉一樣,不得不讓新一代的年輕人些許陌生。
.
「你也去改名了嗎?」
為的並非一餐免費的美味,而是一餐動盪裡的和諧。不能再用本名活著,只因那最原始的自己體內,存在最原始的渴望,渴望最原始的人權。
.
實踐理想的過程,踩的是自己的血,飲的是自己的淚。
.
我們只是想要自由而已。
.
我們想要說話,不管鐵絲網與抗暴警察多麼想要用棍棒堵住我們的嘴。
我們想要說話,不管上司幾次用沾染銅臭的白手套強行奪取我們的筆。
我們想要說話,不管這是多麼卑微的夢寐以求卻又是多麼的難以達成。
.
必定是陌生的吧,打開手機報紙便是氾濫的話語聲,得意忘形的我們揮舞著話語權,真假難辨撲朔迷離,這個世代。
.
有人說悲情事不再提,可我看見悲情裹著的是滿腔熱血與滿懷希望,離開了政治,就只是故事,翻開了就心悸,閱覽了就心疼,闔上了就想提筆,續寫明日。
.
「抗爭是需要創意的。」
我遙望飛鳥的羽翼劃過天際,愴的是壯烈情,爭的是一口氣。

 

志工_Yun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1949年5月20日,宣佈全省戒嚴,自此開始台灣史上最黑暗的年代;1979年,發生美麗島事件,這是我們在歷史課本裡都學過的一段歷史。

但,有人可曾想過,歷史課本裡消失的30年都去哪裡了?在那30年間,又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歷史課本要隱藏這段歷史? 為什麼,大家好像都避而不談這些事?而那些日子裡,又發生了什麼事?

婉真前輩之前擔任省政府記者,但因批評時政過多,被撤銷記者資格,隨後也漸轉為參與許多黨外運動,像是橋頭事件聲援余登發父子的照片裡,最前面拿著布條的女子,其中一個是陳菊,另外一個則是婉真前輩。1979年與吳哲朗一同創辦《潮流》,也是臺灣第一份地下報。《潮流》報刊載著當時報紙絕不會記錄的東西,也是政府不願讓人民知道的真相。

婉真前輩用流利的臺語,配合展場及簡報上的照片,彷彿回到了那一刻,連自由都不能談的那個時代。

生在這時的我們,若不是因為現在站在臺前說話的,以及更多更多我們不曾見過,可能連名字都不知道的前輩們,若不是有他們為了自由的理想,我們何嘗幸運能夠擁有現在的安好。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