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寫】自由路上撐香港:時代青年的反抗

2021年3 月11日

3月05日(五) 19:30-21:30     
自由路上撐香港:時代青年的反抗    
主持: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執行長)
主講:吳崢(台灣民間支援香港協會理事)、黃奕武(民陣前副召集人)
地點:文化部文資局B04舞蹈排練室

講座直播連結

_

<還沒乾啦!>-mir

「還沒乾啦!」一位女士輕聲提醒坐在身旁的女兒,女兒手裡捏著約莫一個手掌大小的白色布條輕輕搖晃,上頭絹印香港的黑色字樣,經過設計的圖騰轉了個向便是加油。

黑白的布條聲援黑白的城市,這座城市曾有著無比繁華的盛況。
一夕之間,卻成了黑白報章裡的黑白沙場,黑白照片裡透著一道又一道的鮮紅,亮晃晃著未乾的血,未乾的反抗,與未乾的希望。

我轉頭望見昔日台灣,沒有自由的那個年代。
黑白的照片被展開,展在牆上,書上,長輩模糊的瞳孔上,強烈白光打下來就閃閃發亮,都是未乾的昨日,才剛被寫下,還在躁動著。

歷史老師曾說過,水就是生命的起源,

「還沒乾啦!」像是在提醒迷茫的我們,路還有點漫長,但這條潮濕的自由路上,持續不斷的前人後人灌溉了夢想,用眼淚,用汗珠,用熱血。

有水就有希望。
未乾的明天,未乾的信念,香港加油,台灣加油。
.
帶著你未乾的相信,或遲疑、或想像,來到這裡,我們一起理解最神秘的過去,並撰寫我們更想要的未來。

_

志工:涴筑 

來看展的你,可曾駐足翻閱過角落那兩份黑白複印的《潮流報》?
在行雲流水的濃墨間,一行工整的印刷字體格外耀眼,寫道:「我們願為臺灣民主的前途坐牢」。

2021年2月28日,各大報章刊登了震驚國際的消息,香港律政司以港版《國安法》「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47位泛民派人士。
 
盯著「臺灣」這熟悉的兩個字發楞,我忽然有種難過的想法,今天,如果把那行字體中的「臺灣」替換成「香港」,好像,也說得過去。甚至,將「民主」替換成「言論自由」、「政治參與」,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的憲法所保障人民的權利,都是現今的香港沿著複印的黑白軌跡,正在輪番重演的悲劇。
 
而就在2021年3月5日,《報導者》選擇將何桂藍的陳辭全文刊登出來,這絕對是勇敢堅毅且令人敬佩的決定。
 
何桂藍說:「雖然我在上面說我會接受法庭的任何保釋條件,但是我希望在此申明,我不會接受任何限制我在任何平台、就任何事――包括政治――發表言論的保釋條件。」
 
香港的抗爭行動至此,似乎已看見落日的盡頭了,即使絕望、即使悲傷,但依舊不認輸,如同那47位泛民派人士,如同其中的何桂藍,如同拒簽效忠聲明那近200名的香港公務員;而臺灣也不願鬆開緊握香港的雙手,如同《報導者》,如同認真參與講座的你我。
 
臺灣和香港站在一起,仍懷抱看見破曉的希望。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