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記2】用音樂訴說歷史:一份白色恐怖時期的歌單

2020年4 月30日

屬於台派的藝術節|自由路上藝術節
【講座】用音樂訴說歷史:一份白色恐怖時期的歌單
講者:徐睿楷 / 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者
主持:張睿銓 / 音樂創作者
活動側寫:江品儀 / 2020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攝影:廖家瑞

這次的講座,隨著音樂聲,我們如同搭乘時光機般回到台灣過去的年代。那是現在過著幸福而自由的生活的我們,難以想像的時代。主講人徐睿楷來自美國德州,1992年來到台灣後,便受到台灣在地音樂深深吸引,而開始研究早期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脈絡,詳盡地編列台灣流行音樂的年表,深入研究音樂背後耐人尋味的故事。

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許多本土流行的經典曲目被政府列為禁歌,在這樣的時代,許多創作者需要自我審查,也因為某些歌曲被當局政府禁止,反而就這樣流傳下來。被禁止的歌曲,大多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或是透露社會意識。又或者僅僅是因為諧音以及字句的聯想,這樣微薄的理由而被查禁。講師的頭髮已花白,他以認真的神情舉例,1937年由周璇演唱的《何日君再來》,據說由於歌曲名稱的「日君」兩字與「日軍」同音,被政府視為人民對於過去安穩時光的念想,因此禁止播放這首歌曲。許多歌謠僅是日常心情的抒發,雖然並非政治歌曲,執政者卻產生政治的聯想,以維護社會秩序作為名目查禁。例如旋律輕快、耳熟能詳的《燒肉粽》,在當時卻因為政府不希望人民看見社會灰色的面向,而受到管制。《補破網》歌詞的背後也藏著一段故事,作詞者李臨秋為讓戲劇能夠順利演出,而將歌詞內容改成「最快樂咱雙人」,原本悲情怨嘆的歌曲,想傳達的音樂意境及藝術,就這樣受到不同的詮釋。

當時禁止藉由歌曲表達對於政府或政治的批判,很多時候歌曲真實地呈現作者的內心所想,如實地呈現生活中看見的現象,然而無法表露。在這樣艱難的時空背景之下,也有值得回味的趣事。講者提到由紫薇演唱的《苦酒滿杯》,被查禁後修改唱片名稱為《男人的眼淚》,便又能夠重新發行。主講人拿起珍藏的老唱片,指著上頭的文字和大家分享,「酒和人生」就是當時的同一首曲目,改名後重新上市。後來於1970年代,政府頒布歌曲審查制度,曲目送審評估通過後方能出版發行,是否能夠由電台播送,則是另一道關卡。也有歌曲雖通過政府審查,能夠在電台播放,卻因為提及敏感議題,而私底下被電台封殺。

主持人張睿銓提及,雖然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這樣的時代,但他經歷了時代的尾巴。他認為現今流行歌曲受到當時音樂的歷史脈絡影響,演變到今日我們能夠於音樂加入自己的立場,對社會的看法,音樂作品不再侷限於某種類型主題。講座尾聲的問答時間,民眾熱情地和講者交流當時羅大佑的作曲背景、歌手胡美紅的趣事、討論《美麗島》歌詞中的玉蘭花代表的意涵。

雖然在短暫的講座,沒能瞭解所有歷史故事,聽完所有過去的音樂。很高興這個時代的我們,都能談論自己想說的話,唱自己想唱的歌,自由地聆聽音樂,那些雋永的歌曲,將會長久地留在我們心中。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