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側寫1】用音樂訴說歷史:一份白色恐怖時期的歌單

2020年4 月30日

屬於台派的藝術節|2020自由路上藝術節
【講座】用音樂訴說歷史:一份白色恐怖時期的歌單
主持:張睿銓 / 音樂創作人
講者:徐睿楷 / 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者
活動側記:李嬑蒨 / 2020自由路上藝術節志工
攝影:廖建超

這個晚上,我們是快樂又自由的。中央書局三樓,在書香相伴的夜晚,大家都沉醉於動人的歌曲中,但我們忘了這些歌原來都是禁歌,我們不知原來唱歌是會受限制且受罰的。

主持人張睿銓在開場的一句話中道出了為什麼我們今天要在這裡,他說:「人要知道自己的歷史,才能知道要怎麼走。」身為音樂創作人的他,也是一位老師,對他來說,了解歷史,除了了解自己,更是走向未來的指南。他提到在威權政府時代為了要控制思想,除了禁書,再來就是禁音樂。一直以來,沒有特別針對台灣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流行音樂和民族歌曲有系統性的整理,所以這次講座邀請到的徐睿楷老師將與大家分享他的研究,讓觀眾們可以對於白色恐怖時期的禁歌歷史有較完整的了解。

徐睿楷老師於1992年來台,至今已超過28年,他說比他待在美國的時間還久。他從小就喜歡歷史,但是從大學開始才認真地聽音樂,他認為在知道歷史背景和脈絡後,更能了解音樂的重要性。他與台灣音樂的緣分始於,當他一來台就著迷於台灣的流行音樂,也因此開始研究台灣音樂史,而在這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白色恐怖的禁歌時期。他分析了幾個在禁歌時期的特色,其中最大的特點是只要當權者認為有問題的歌就會被禁,範圍可以從有社會意識的歌曲到靡靡之音,其中很多是沒有政治色彩的歌,但因被刻意解讀而政治化後,就被禁唱了,例如1937年的 《何日君再來》,其中可能是因為「日君」這字眼,被政治化解讀後而成了禁歌。另一個例子是1946年的《望你早歸》,這首歌主要是心情上的抒發,因二戰結束時還有許多台灣人在海外當兵,因等待想念的人而唱的一首思念的歌。第二個特點是在白色恐怖時期,創作者與表演者會進行自我審查。他們會避免敏感的字眼和議題,所以此時不常出現相關於社會意識的歌曲。第三種主要的特色是歌曲中有不符合政府的期待。其中常常是歌曲中反映了社會現狀,如描述生活的窮困、貧苦和悲哀等,就會列為禁歌,其中知名的歌曲有 《燒肉粽》、《收酒矸》、《補破網》。當中1948年的《補破網》,是在228事件剛發生後的歌曲,這首歌被認為太過於悲哀和沒有希望,因而被禁止播放,甚至要求要更改歌詞。這種情況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為了配合當權者的要求,必須更改部份歌詞和歌名,也是不得不的變通方式,但實足可見威權政府對藝術創作的破壞力。

到了1960年代,還是有許多當紅的歌曲被禁,包括了《苦酒滿杯》(1967)、《負心的人》(1967)、《今天不回家》(1969)和《心聲淚痕》(1969)等等,原因多以過於悲傷的歌詞內容而被禁唱。徐睿楷老師提起了其中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姚蘇蓉因為唱了被禁的《負心的人》,她就遠走亞洲其他國家發展,沒想到她在他國得到很好的反應與支持,如此一來也帶動了台灣華語歌在亞洲的影響力呢!

來到了1970年代,1974年就有91首歌被禁,其中包含了《夢醒不了情》、《只要為你活一天》、《愛情如水向東流》、《今夜你不要走》、《一條日光大道》、《熱情的沙漠》、《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1973年,政府當局發布了一份針對出版法的解釋,共列舉了12條被列為禁歌項目,其中有:違反國策、為匪宣傳、詞意頹喪、意境晦淫、時代反應錯誤、幽怨哀傷、文理不通意識欠明朗等。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更是推動了「淨化歌曲」政策,強調歌曲要符合健康正面且具愛國意識,同時規定三家電視台的綜藝節目要有三分之一是愛國、藝術和徵選歌曲,例如《台灣好》、《梅花》等。

在這之前,許多歌曲都是因為很熱門,在唱片市場上大賣且人人會唱,所以才被政府當局關注後而被列為禁歌的。於是在1970末,新聞局調整了審查規則,規定所有的歌曲都必須先送審才能出版或播放,如此一來更加緊縮了台灣流行音樂的自由度。到了1980年代,羅大佑的許多歌曲因為帶有社會意識而被列為禁歌,如《之乎者也》(1982)、《亞細亞的孤兒》(1983)、《家》(1984)等。

其實不只是台灣的華語歌,原住民歌曲在白色恐怖時期也有其特色。這部份較少人研究,且資料不多,所以徐睿楷老師針對原住民歌曲的部份付出許多心力。他提到了南王民生康樂隊,這是當時 “山地同胞金門馬祖前線勞軍團” 的一支原住民康樂隊,其中有一首最為人所知的是卑南族人陸森寶作詞作曲的歌-《贈金馬戰士的禮物》(1958),這是一首原住民母語歌謠,之後胡德夫將其命名為《美麗的稻穗》。之後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阿美族歌謠《馬蘭之戀》。其實當時原住民的歌謠也有許多是為人傳唱的,當中原住民的曲就曾被改編為華語歌,《台灣好》這首著名的愛國歌曲就是一例。

徐睿楷老師一直強調,許多歌曲被禁的原因到目前為止都不清楚,所以這部份的資料應該要全面公開,才能讓大家理解被禁唱的理由為何。這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吧! 在我們聽著或快或慢、或悲傷或輕快的歌曲時,我們真的不了解為何這些歌曲要被列為禁歌。

講座的尾聲,主持人張睿銓老師統整了一下在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流行歌曲的特色,可以發現被列為禁歌的理由是千奇百怪且難以理解。他說現在我們可以唱自己想唱的歌、說想說的話是一種幸福。他也認為其實現代的年輕人受到禁歌時期的影響很大,音樂的「品味」是有傳承下來的。比如現在的年輕人勇於發出心中的聲音,唱出社會的現狀與意識。同時我們是幸福的,因為我們可以自由的唱歌和聽歌。

這次的講座是好民文化行動協會所主辦「2020自由路上藝術節」活動中最後一個室內型講座,也為這次的活動篇章填下了一個完美的音符。

最後想與大家一起同唱由梁景峰作詞,李雙澤作曲、主唱的《老鼓手》。 「老鼓手呀 老鼓手呀,我們問你自由是什麼 你就敲打鼕鼕鼕鼕,我們問你民主是什麼 你也敲打鼕鼕鼕鼕…」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