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民訪調新聞稿:好民台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

2017年10 月06日

文/阿木( 老電影展訪調志工

隱身在巷弄的巷弄中,連附近早餐店阿姨都不知道的文化團體「好文化行動」,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連結台中數個在體團體,舉辦了「修復臺灣老電影 重溫彼時老椅寮」影展。在相當有限的經費下,沒有華麗的廣告、明星的加持,一群青年秉著讓台灣好電影被更多人看見,海報自己設計、宣傳影片自己拍,再利用社群傳播的力量,開始了一場驚喜老少的影展。

自備30個座位及放映設備,哪裡都能是電影院,條件寬鬆沒有壓力,一起讓老電影延續生命,老電影回春你我都能幫忙,超過10部50、60年代的國台語老片在台中播放,吸引許多想重溫青春回憶的年長朋友與對老電影有興趣的年輕世代參加,在好民播映的「大俠梅花鹿」、「俠女」、「龍門客棧」觀影過程中兩造的互動對話,在此刻世代對立嚴重的社會氛圍中,無疑是一股溫暖的微風,主辦好民文化此次將觀影的訪談重點著重於,觀影者對於舊台中的印象、社會氣氛、建物風格、物價乃至於流行趨勢的走向,做一個紀錄整理。

雖然耆老級長輩為數不多,也大多害羞含蓄,但青年朋友的回饋也令人開心,除了回家後和長輩能有更有趣的聊天話題,也表示下次類似的活動一定會邀請家人參加,讓主辦對下一次的舉辦更加有信心,以下是三場活動中的簡單訪談。

<電影訪調-大俠梅花鹿場>

范揚鑌,尋茶師,男性,51歲屏東人,民國86年來台中當職業軍人後就此定居

,生活圈大多為太平一帶,活動範圍單純,最常和朋友去喝泡沫紅茶,記得第一次看電影是小學的時候,在屏東內埔戲院看的,雖然忘記電影內容,但是還記得螢幕旁會上尋人廣告,也有唱國歌的記憶。

來台中後最常去的電影院是萬代福,本次的活動是透過朋友介紹而來(朋友就是我們的海報設計師),對於台中太平的變化,他說也就這幾年74號快速道路興建完成後,才變得比較明顯,不然太平這20、30年來都是農業區改變不大,倒是物價漲幅了2、3成波動較大。

<電影訪調-俠女場>

劉先生夫婦,50幾年次,從LINE上得到放映訊息。

播映前小聊,只知夫妻倆從水湳特地過來,前一天還看了戀愛與義務,覺得老電影看起來就是比較有感覺,夫妻倆老公喜歡看武俠片、太太喜歡文藝片。

許先生嘉義人,記得小時候都去大光明戲院,對於戲院印象也是有唱國歌、螢幕上有尋人啟事,不過沒有預告片,都是唱完國歌就進入正片,票價記得是100多塊。

<電影訪調-龍門客棧場>

張容蕙,32歲,女性,新竹人,現正準備公職考試,活動範圍在火車站附近,從電影群組及萬代福戲院看到影展資訊,雖然和電影放映的年代難有連結,之前看王哥柳哥遊台灣時,更對當時的台灣環境感到難以融入,但是這樣的活動她很

肯定,對於像她一樣想轉換心情,放鬆心情的朋友來說,是很棒的活動。

<電影訪調-龍門客棧場>

巫叔叔一家

巫叔叔,民國40年生,太太李佩穎44年生,一家人就住在好民旁邊,太太是當地鄰長,六、七年前舉家從台北搬來,對於台中早年印象不深,但是出身彰化的太太相當願意聊聊彰化,對於年輕時對於戲院的印象與前幾位受訪者大同小異,不過比較特別的是當時看電影必吃的不是爆米花,而是花生與菱角。未來需要的話也相當願意分享家中的老照片與記憶中的台灣。

此次的活動使電影藝術融入日常生活,這些非主流映演活動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也更平易近人,喚起大眾對於電影文化資產保存的關注,讓年代較遠久的珍貴影像,不再只能在特定影展放映「致敬」或礙於票房無法於主流戲院放映。「好民文化行動」將文化化為行動,進入社區、社會,邀請民眾參與,進而對話,用好玩的活動教育我們,那種小時候在學校學不到的獨立思考,近年來這樣優秀的團體,於各鄰里社區成立深耕,令人樂見。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