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衝破禁錮.追尋自由】音樂講唱會/張嘉祥|活動速記

2025年4 月24日

「為什麼還要講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因為我們活在這塊土地上,這些事情與我們有關,需要更多的認識。」──張嘉祥|裝咖人主唱

圖片攝影:朱上均、陳琦涵
圖文編排:志工怡君

---
速記撰寫:志工易諭

裝咖人主唱張嘉祥用《夜官巡場》一書與其相關系列MV做為這場音樂座談會的開頭,這些藝術創作的靈感來自於主唱的家鄉-嘉義縣民雄鄉的歷史故事。在開始這些創作前,張嘉祥表示他對家鄉的歷史並不太認識,也覺得這個地方應該與二二八或是白色恐怖沒有太多的關聯。但開始創作、找到更多資料後,發現實則不然,像是在二二八事件中罹難的著名畫家陳澄波便是嘉義人,也是在嘉義火車站前被國民政府槍決。

對張嘉祥而言,瞭解自己生長的地方、以及串聯彼此間的人際網絡是相當重要的,有許多歷史故事是存在於課本之外,張嘉祥也是在藝術創作時因查到更多資料之後,才一一將這些故事補齊。因此,這些記憶需要詮釋與傳承,若沒有深入理解,這些歷史故事就會這樣過去了。同時,這些創作也講述著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在被邊緣化的狀態下,用其生機對抗都市,寫出自己的故事。

創作背後另一個重要元素,正是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時期的罹難者的故事。歌曲《出庄》講述的是二二八受難者陳顯富的故事;《林秀媚》則描繪二二八事件罹難者盧炳欽醫師的妻子林秀媚長期以來的心境。這些想說但又無法說出的內容,常常被投射成鄉野間的傳奇、鬼故事,以另外一種形式抒發心中的壓抑。例如《羅漢》源自於白色恐怖受難者,原型是一位在白恐時期想與國民黨對抗的師大學生,其在被關押十幾年後呈現精神失常的狀態。這段故事讓張嘉祥想起他以前在嘉義路邊遇到一些精神狀態有異的人,可能在他們背後有這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們多知道這些脈絡之後,和這些人產生了連結,可能就會對他們改觀。

在創作的過程中,張嘉祥特別以嘉義民雄戲院的故事,向聽眾說明保存歷史記憶的重要性。講者小時候曾問過他父親為什麼家附近的戲院收起來了,他父親回答應該是因為有彩色電視後,大家漸漸不去戲院看電影的緣故吧。但其實,戲院沒落跟白色恐怖更有關聯──當時戲院的持有人具有強烈的台灣獨立思想,也到處幫其他人助選,因此被國民政府盯上,在蘇東啟事件中被捕,連帶影響了戲院經營。這樁事件正反映了創作的重要性:留下故事,不讓歷史就這樣過去。

講者也提到或許有人會質疑,二二八事件和白恐期間罹難的人相較於其他歷史事件沒有特別多,為什麼裝咖人還要繼續講這些故事?張嘉祥表示,如果有人在意,可以去做相關倡議,但正因為台灣跟我們息息相關,是我們生活的土地,所以主唱才選擇做這樣的議題,以更認識受難者與我們之間的人際網絡,還有台灣這片土地。
 

---
速記撰寫:志工永玲

4月6日好民文化行動舉辦《衝破禁錮.追尋自由》講座&音樂會,邀請裝咖人以音樂表演展現台灣歷史價值,並分享自身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裝咖人主唱——張嘉祥表示:「我很愛看鬼故事,並時常思考要怎麼解讀這些劇情,我認為鬼故事是我心理說不出來的想法所投射的。」而自身幼年在家中看見鬼魂的經歷,成為他現今音樂創作的基石。

以創作認識家鄉:《夜官領路,二二八記憶與鬼魂》
張嘉祥的作品《夜官巡場》以專輯配合小說的形式,呈現二二八和白色恐怖下的民眾時時刻刻被監控著,如同被夜官隨巡,令人壓迫難以承受。而張嘉祥成長的地方,便是嘉義縣民雄鄉——二二八事件的嚴重受害地區。他表示,從前自己對家鄉歷史不認識,也覺得這個地方應該與二二八或是白色恐怖沒有太多關聯性。張嘉祥沮喪和憤慨地說到:「我家都住嘉義民雄了,為什麼我對我的家鄉不熟識。」

對張嘉祥而言,了解自己的故鄉,並建立歸屬感是居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義務。因為我們需要不斷提及歷史、記憶和價值。如果我們不去理解從前,就無法傳承給後輩,最終這些記憶和文化將會消失。張嘉祥表示,「庄咖」對演唱者來說很重要,「一生一世,1314」表現了地方的歸屬,也是地方政治的延伸,這不是暴力政黨力量的扭轉,而是由人與人直接的關係所衍伸出來的。

以專輯保留歷史:音樂創作的背後是台灣前輩的真實經歷
張嘉祥的作品《出庄》描述了二二八受難者陳顯富的一生;《林秀媚》呈現二二八受難者盧炳欽醫師的妻子痛失丈夫後的心境。張嘉祥《林秀媚》歌詞提到,盧炳欽的妻子林秀媚在丈夫逝世後,曾兩次看見丈夫回厝,只是還未進到家門,便倒在後院沙土,胸前的血洞狂流不止。林秀媚趕緊上前查看,但只要摸到丈夫,他便立即消失於眼前。這件鄉野間的鬼故事,是林秀媚內心悲痛、憤怒和崩潰的投射,是一段段說不出口的心內話。

擁有幻視、精神失常的病患往往被貼上「瘋子」的負面標籤。張嘉祥對此說到:『只要知道一個人一點點的生命故事,也許我們就會對所謂「瘋子」改觀。』並表示,怪怪的阿伯走過去,我們應該試想他是否發生過什麼事?這些生活民情為何改變是社會需要去討論的。

張嘉祥在音樂會的尾聲提到,我住在台灣這塊土地,而我認識家鄉的方式,是了解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我要積極地知道我與歷史和前輩們的關係,這連結了我跟土地的情感。因此裝咖人會持續以音樂創作尋找台灣歷史價值,提醒民眾需珍視自身對台灣土地的歸屬感。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