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0420|葉永誌事件】

2025年4 月17日

撰文:青台派志工|佳彣

 

「玫瑰少年在我心裡,綻放著鮮艷的傳奇,我們從來都沒忘記。你的控訴沒有聲音,卻傾訴更多的真理,卻換醒無數的真心。」——蔡依林的《玫瑰少年》



耳熟能詳的《玫瑰少年》中,不單單是描繪出接納各個性別的願景,更道出了二十五年前,一位少年的故事:2000年4月20日,位於屏東的高樹國中,葉永鋕同學於下課前五分鐘獨自前往廁所,卻在血泊中奔往另一個世界。針對此事,調查結果為:葉永鋕因意外(自身疾病、腳滑等因素)跌倒導致顱內出血,故身亡於廁所中。然而,這並非葉永鋕死亡的「原因」,而是死亡「過程」。

好端端的少年,為什麼會倒於血泊中?根據陳君汝(葉永鋕母親)描述,葉永鋕性格溫順、乖巧,好編織與烹飪,而這些性格與興趣,皆是屬於「女性的」、「陰柔的」,與葉永鋕的生理性別並不相符。小學三年級時,老師甚至要求陳君汝帶葉永鋕去看醫生,因其所作所為過於陰柔,太像「女孩子」。正因如此,葉永鋕自小便經常遭同學戲謔、霸凌、「驗明正身」等,為了躲避同學的攻擊,他便習慣在下課前五分鐘前往廁所。陳君汝得知此情形後,除了向校方理論外,也會要求兒子要「忍耐」、「勇敢」。

當年保守的社會氛圍,畫分出陰柔/陽剛的分野,並依個體的生理性別將其嵌入,而葉永鋕——生理男性配上陰柔性格的存在,挑戰了原先不可撼動的二元劃分。因此,為了維護秩序與權力的正當性,自然要將挑戰者歸類到「異常」的範疇之中。

當時葉永鋕的同學不單是作為霸凌者,更是符合社會標準的一群人,故可說是權力的持有者——他們與他。此對立具有權力的階序性,更有著葉永鋕作為「他者」,被社會排除的意味。由此可知,葉永鋕不單單是在「學校」之內遭到排擠,在更大的脈絡中,他仍然是遭到排除的一員。葉永鋕事件為臺灣性別歷史中深刻的傷痛,但無論是往昔或是現在,千萬個如同葉永鋕的存在,都已然殞落或處於掙扎之中。

回看當下,今日的臺灣經過歷史教訓與許多前輩的爭取後,對性別的包容度已然提高,也修正了許多相關法規。不過,原先鮮明的歧視或刻板印象,卻轉化為幽微的權力關係,在社群媒體、個體間的互動中等場域發生。因此,性別平等教育應當持續普及,除去標籤與污名,不僅預防憾事的發生,更讓社會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葉永鋕事件帶動性別相關法律的推進,我們應當以史為鑒,共創更加包容、更具有性別意識的世界。

 

參考資料:

玫瑰少年葉永鋕,推進台灣性別教育。|萬年青的眼淚|公視 #獨立特派員 第181集

你還記得15年前的「玫瑰少年」葉永鋕,是怎麼死的嗎?

玫瑰少年的啟示:法律的能與不能|李柏翰

【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 臺北站】「不一樣又怎樣」紀錄片-葉永鋕篇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