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藏畫的女人:張捷】活動側記

2025年4 月10日

「透過張捷留下的畫作,希望提及陳澄波時不再只是凝望二二八的悲劇,而是能看到更多台灣特色。」——施如芳|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兼陳澄波基金會董事

圖片攝影:理事意淳
圖文編排:志工子喬
側記撰文:志工嘉臨

 

講座一開始由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黃意淳教授簡介陳澄波先生。在78年前籠罩在肅殺不安的氛圍下,陳澄波擔任二二八事件和平談判代表,卻遭國民黨軍隊扣押刑求,未受任何審判被遊街示眾後,於嘉義火車站遭公開槍決。陳澄波是日治時期第一位以西洋油畫入選帝展的台灣畫家,他熱愛藝術也熱愛台灣這塊土地,在當時風聲鶴唳的年代,妻子張捷女士如何將他的作品保存下來?又帶來什麼樣的貢獻呢?講者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兼陳澄波基金會董事施如芳,以劇作《藏畫》揭開本次講座。

史實中的張捷——藏畫的女人:照顧者的角色

在陳澄波的畫作中,有張捷揹著小女兒、照顧家人等素描,彷彿張捷是一個照顧者的角色。而從張捷家中的合照可得知,在仍有裹小腳風俗的年代,張捷卻沒有纏足,由此推論她應是有主見的人。不過兒孫眼中的張捷,是個凡事低調、有自己生存哲學的長輩,遭遇如此悲劇,她仍懂得自我解套,學著繞道、靠著部份的原諒,咬牙撐過漫長歲月。此外,她疼愛孫女,會幫孫女整理行李,也愛整潔,會為大家打掃環境,因此張捷過世時,鄰居為她設路祭,可見她深得人們敬重。

在陳澄波遭槍決當日,沉默的張捷因四處借不到擔架,只得拆下門板將丈夫屍體運回家,請攝影師拍下遺照。為避免丈夫畫作遭毀壞,張捷將畫框公開燒毀,製造已無畫作之假象,並將百幅以上畫作藏在家中以報紙一一包覆,每隔一段時日攤開,維護畫作。張捷堅信,只要這些畫作還在,陳澄波就不會被遺忘,她的一生都在等待,等待畫作重見天日。1979年尚未解嚴,距離陳澄波辭世已經32年,陳家依然受監控,張捷仍是在台北春之藝廊籌辦了陳澄波首次的遺作展,可謂一大創舉。

2020年,遺照玻璃底片於陳澄波長子陳重光過世後才尋得,施教授發現了驚人的事實,在看了無數次的遺照中,無意間看見門板下蹲著一個人——張捷,在極度傷痛的情況下,冷靜地承受國家暴力、一肩扛起丈夫屍體,好讓攝影師能清楚拍到丈夫身上血淋淋的傷口。原來這不僅是一張遺照,而是夫妻倆最後一張珍貴卻悲慟的合照。

戲劇中的張捷——走上新高阿里山,譜出一幅心願

施教授自2011年起爬梳張捷的點點滴滴,耗費十多年編寫了三種版本的《藏畫》劇本,揣摩張捷餘生的過程令施教授感到十分心酸。2020年,施教授於「台灣戲曲藝術節」策展,偶然得知陳澄波於《梵谷手札》用日文註記「以阿里山為背景,畫300個左右神靈」的歷史圖構想,加上遺照的驚人發現,施教授便著手與石佩玉導演合作啟動戲劇《藏畫》。戲劇中,施教授以阿里山為背景,角色有張捷、陳澄波、新高方(攝影師方慶綿)、陳碧女(張捷次女,離陳澄波遭槍決現場最近的人)等四位,每位主角各主演一節。在時間迴圈中,陳澄波以意象形式與妻女、朋友互動,不斷置身於阿里山的路上,呼應了施教授的期望,要讓角色們──尤其張捷、陳碧女這對母女,走出陳家、前往阿里山,這齣戲才算成功。施教授相信,藝術,應該有本事超越文獻所指明的歷史真實,表達出不只符合所謂史實的真實。

「你顧藝術的佛祖,我顧全家的腹肚。」、「澄波,你都決定咱是藝術的家庭,阮就照你畫的,出演藝術家的某子。」戲劇中這些令人動容的片段與史實相符,而本不會畫畫、不識字,沒上過阿里山的張捷,經由戲劇的安排,巧妙地在阿里山為女兒辦婚禮,並由陳澄波回來為女兒獻上祝福。這正是用藝術的超能力,把陳澄波牽挽回來。在藝術的安排之下,本無法相見的家人們,得以療癒彼此。 

悲劇不會消失,但張捷把美留了下來

張捷是一位底蘊很強的女性,這點毋庸置疑。經過那麼多年的「藏」,藏著內心的委屈、藏著珍貴的畫作,她是如何度過如此心酸的歲月,值得世人更多的探索與詮釋。講座的結尾,施教授說道,陳澄波的風景畫作保留了如今的台灣,從畫作可看到台灣地理位置的奇妙性,如陳澄波誕辰130週年紀念特展台灣地理圖:台灣位於北回歸線、有黑潮與季風,塑造了非常特殊的島嶼生命。

在細細咀嚼戲劇《藏畫》的同時,透過張捷留下的畫作,我們也希望提及陳澄波時不再只是凝望二二八悲劇的深淵,而是能看到更多台灣島嶼獨有的特色。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