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夜無伴守燈下(to̍k-iā bô-phuānn tsiú ting-ē)
冷風對面吹(líng-hong tuì bīn tshe)
十七八未出嫁(tsa̍p-tshit-pueh,bē tshut-kè)
見著少年家(kìnn tio̍h siàu-liân-ke)」
你說不定也聽過這首歌!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台語流行歌〈#望春風〉(Bāng tshun-hong),而今天,就是這首〈望春風〉的作詞者——#李臨秋(Lí Lîm-tshiu)先生的生日。
李臨秋出生於1909年04月22日,台北牛埔庄(今台北雙連)人。李家過去經營碾米廠,原本家境優渥,讓李臨秋在兒時也受過良好的教育栽培,但後來因為父親為人作保,廠房和居屋被查封,導致家道中落,當時年少的李臨秋進入到 #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擔任臨時工有,同時也到大稻埕 #永樂座 戲院兼差。
這段期間,李臨秋在戲院接觸到了默片電影的幕後工作,加上他過去打下的漢學基礎,在戲院前輩的鼓勵之下,他開此從事電影配樂歌詞的創作以及編劇工作。
1933年,他開始為不少電影撰寫宣傳歌曲的配詞,包含〈#懺悔〉、〈#倡門賢母〉等,大受民眾的歡迎,而他也被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 相中,開始與一些知名的作曲家,如 #鄧雨賢 等人合作譜曲。從此,李臨秋開啟了他為台語歌曲寫詞創作的嶄新生涯,也成為1930年代炙手可熱的台語電影配樂與主題曲作詞家。
也是在這一年,李臨秋與鄧雨賢首次合作,推出經典不朽的〈望春風〉。當台灣逐漸吹起自由戀愛的風氣,鄧雨賢輕柔優雅的曲調,搭配李臨秋生動別緻的歌詞,將情竇初開的少女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戰結束之後,李臨秋於1948年發表作品〈#補破網〉,「見著網,目箍紅(kìnn-tio̍h bāng, ba̍k-khoo âng)破甲遮大空(phuà kah tsiah tuā khang)想欲補,無半項(siūnn-beh póo, bô puànn-hāng)誰人知阮苦痛(siánn-lâng tsai gún khóo-thàng)」
當時,二二八事件在前一年發生,〈補破網〉除了是一首情歌,以縫補破網來比喻欲挽回意中人的芳心,同時也是以「修補破滅的希望、破碎的社會」的意向,希望能撫平台灣人心中的傷口。
然而國民政府當局卻以「歌詞過於灰暗」的理由加以禁唱,甚至還強迫李臨秋在短短兩段的歌詞後面,又加寫歡樂正面的歌詞,試圖粉飾太平。
同樣荒謬的是,他與鄧雨賢合作的另一首流行歌〈四季紅〉,也因為那個「紅」字,被國民政府認為是「紅歌」,以「為匪宣傳」的理由將其禁唱,最後是把作品名稱改為「四季謠」,才又能再度演唱。
以國家利益為藉口,對言論與思想自由進行無限上綱的箝制,乃至於對藝術家們竭盡焚琴煮鶴之能事,在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於台灣的再殖民期間,似乎一直都層出不窮。
1979年02月12日,李臨秋病逝於台北大稻埕,享年七十歲。
李臨秋是台語流行歌曲非常重要的作詞家,他的作品總是帶著三分的典雅,與七分的率直,既保有台語古雅的美感,又使人很容易就琅琅上口,再加上貼近社會現實的題材與意象,使得他的作品流傳得非常廣泛,即便到今日依舊深受歡迎與傳唱。
***
〈望春風〉唱片封面。除了歌曲名聲和歌手純純的名字之外,可以隱約看到作詞者李臨秋和作曲者鄧雨賢的名字,也被標註在上面。李臨秋與許多知名的作曲家合作,創作出不少膾炙人口的台語流行歌,而其中〈望春風〉可以說是他相當重要的經典之作。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