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流麻溝女思想的》電影放映暨映後座談】活動側記

2025年3 月21日

「在破碎的記憶中,編織有意義的敘事。」——陳育青|《流麻溝女思想的》導演

圖文編排:志工西朽
側記撰文:志工佳彣

講座開頭由《流麻溝女思想的》揭開序幕,以紀錄片的視角一窺在歷史中面容模糊的女性政治犯,講述了受難者前輩與青年世代的對話,以及女性政治犯陳勤與張常美的思想與經歷。導演陳育青透過影像紀錄屬於台灣人的故事,以及女性視角的敘事。當下的我們與過往歷史重疊,今日面對來自境外的威脅,或是內部間的分歧,育青鼓勵大家要從困境中學習。正是因為台灣遭遇困難與不順,大家才更有機會和意識思考身處有著各式意見的時代中,我們如何回應或選擇什麼樣的未來。只要台灣人心中反叛性的火種尚未熄滅,公民社會就會一直活躍!

【如何透過影像敘述歷史?】​

映後座談一開始,導演陳育青便坦承自己以前也無法分清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是直到出社會後至二二八紀念館工作,透過工作與受難者家屬的相處過程,才逐漸了解屬於認識台灣的過往。面對獨裁壓迫的歷史,有些人認為不需要再執著於往昔的傷痛,奔赴更好的未來,但白色恐怖所遺留的傷疤,不僅在單一個體上作用,而是成為整個家族的苦痛。受難者可能因創傷而不願意與後代分享,致使許多受難者後代對家族曾經發生的痛一無所知,成為失憶的一代。育青導演到了國外學習紀錄片後,便開始思考如何能透過影像的力量,將歷史故事流傳,這是身為導演所能盡的綿薄之力。​

因緣際會下,育青導演與夥伴一同舉辦首屆人權之路的展覽。籌備期間夥伴們梳理二戰後人權相關的故事,也邀請了受難者前輩們一同參與。在此契機下,育青導演才了解到,仍然有一批勇敢的前輩願意訴說過親身經歷的苦難。不過,女性前輩的身影寥寥無幾,曹欽榮先生因而提出想更了解女性前輩的故事,育青導演也很榮幸得以加入此團隊,一同紀錄、梳理零碎的歷史。「如何在長輩散亂的對話或是破碎的回憶中,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正是育青導演對自己的叩問。該如何將曾經受難的記憶系統化、編織成有意義的敘事,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台灣的歷史可比擬為「巨大的文化資料庫」,任何形式的藝術創作、學術研究等,都有著許多的歷史素材可以運用。在今日的年輕世代中,許多人也會勇敢地以白色恐怖的主題,訴說自己的所思所想。對比於白色恐怖時期,許多受難者因「思想問題」在國高中階段被捕入獄,歷史的傷痛似乎真的有帶來台灣人的覺醒。育青導演不禁感慨:「台灣真的行走在一條有自覺的路上!」台灣人若是不想要走回頭路,便需要有意識的醒覺與參與行動,育青導演認為,以紀錄片的方式述說台灣的故事,便是他所能做的行動。

【從文學少女到思想犯——陳勤】​

《流麻溝女思想的》主角之一——陳勤女士,是遭到牽連入獄的女性政治犯。他自幼受日本教育成長,故留下的手稿、書信等作品皆為日文。在火燒島以簡短的文字書寫「秘密記事」,講述獄中點滴。​

「有個來自唐山的騎士。因爲中山口袋(貪汙的錢)也存到相當了,穿著錦繡華衣要準備回老家。他對台灣人太太的父親要求養育費時萬元,並說:「當時結婚費用花六萬元,現在換算成十萬元。你的千金小姐如果跟我回老家,也就是算為第七個女傭。看你要千金小姐,還是要十萬元。」

陳勤的許多詩作以諷刺手法敘述貪污腐敗的國民黨,因此在訪談中,育青導演詢問這些詩作是否為陳勤入獄緣由?但真相其實不然,是共產黨認為其詩作具社會主義思想,故詢問陳勤是否要一同參與活動,而陳勤因事務繁忙便拒絕邀請。由此推測,可能是陳勤因此事和共產黨下線有聯繫,故牽連入獄。不過就另一個角度而言,陳勤確實有著反叛思想,直到晚年,他都還是會批判當年國民黨的所作所為。​

陳勤直到被捕才驚覺自己懷孕,只好透過保外就醫的方式生子,但出外仍需上手銬。之後為了餵養孩子,便攜著孩子回到獄中,在靠近死亡的邊緣奮力孕育生命。髒亂的環境、獄友的嫌棄,使陳勤在孩子離乳後便將孩子交由丈夫照顧。孩子就學期間,曾被老師公開說母親是匪諜,一無所知的孩子因家族關係承受另一種刑罰,整個家族皆承載著無形的折磨。​

類似陳勤女士的案例層出不窮,懷孕的女性政治犯,不僅是政治犯,更成為一種高度性別化的存在。白色恐怖時期,高壓刑求可說是常態,而當懷有身孕的女性政治犯遭到刑求時,除了之於自身的恐懼,更會進一步成為女性政治犯的集體恐懼。性別與威權體制交織,女性受難者比起男性受難者,經歷的是雙重的苦痛。

【不同的觀點交流,得以形塑更好的未來】​

講座的結尾,觀眾提出一個在乎社會議題的人,都渴望克服的問題:「我們如何面對批判或挫折呢?」育青導演認為,社會有百百款人,社會溝通是要非常努力。紀錄片除了承載主觀思想,也能夠成為社會對話的工具,使觀者能發現不同的視角、挑戰固有的思考模式。畢竟圓滿的事情,要承載著多樣的角度,才得以構成圓,若只有單一角度的構成,容易形塑出十分尖銳的形狀。異己有可能是改變社會的推手,唯有不斷對話、提出自己的見解,不同立場的人們才有辦法相互理解。​

《流麻溝女思想的》跳脫出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敘述,透過女性政治犯的視角,揭露女性在白色恐怖時期的遭遇。以另一種視角觀看,相信能給予觀眾不一樣的體悟,了解歷史中模糊的女性樣貌。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