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做洪水—— 0311陳炘、林茂生、王添灯受難日】

2025年3 月04日

日治時期的台灣,有許多知識份子對於台灣人受到次等公民的待遇,深深感到不平,因此當他們接受了新式的教育體制之後,他們往往奮發向上,學有所成,並且反過來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專業來回饋台灣社會。

二戰結束之後,中華民國政府竊佔台灣,這些知識份子一開始以為,所謂的「祖國」將會帶給台灣人民希望,而他們可以共同來為戰後的台灣社會做更進一步的貢獻。
可是,他們等到的卻不是希望。


◾台灣金融先驅—— #陳炘(Tân Him)

陳炘,台中大甲人,曾經留學於日本慶應大學理財科,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取經濟學博士的學位。他在留學日本期間,就十分關注台灣的自治運動,並曾參與創立新民會。從哥大畢業返台之後,他創辦了 #大東信託株式會社,致力於本土金融事業的發展。

二戰之後,陳炘因為得罪想要壟斷台灣經濟的中國浙江財團而被盯上,並於1947年03月11日被特務帶走,並以「陰謀叛亂首要」及「接收臺灣信託公司」等兩項罪名遭到處決。

其實,陳炘不只是活躍於金融界,同時也很有領導能力,蔡培火就曾經評論過,能夠領導台灣者,除了老一輩的林獻堂先生之外,有頭腦、有組織力、又有國際觀的陳炘,也會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領袖人才。


◾台灣首位哲學博士—— #林茂生(Lîm Bōo-sing)

林茂生,台南人,曾經留學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專攻東洋哲學,後來也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的學位,是 #台灣首位哲學博士。

他在畢業之後曾經被美國人全力挽留,希望他可以在美國貢獻才能,但他依然選擇返台,並將其所學應用於針對台灣教育問題的研究,此外,他也曾經在霧峰林家舉行的夏季學校,講授「西洋文明史」、「倫理哲學」等課。

他勇於批評時政,並且熱心參與政治,在二戰之後創立「#民報」,卻因為揭露了國民黨貪腐的行徑,在1947年03月11日,遭到國民黨特務逮補,從此下落不明,在後來的調查中顯示,林茂生早已被私下處決,而國民政府始終沒有將他的遺體交還給家屬。


◾鐵面議員—— #王添灯(Ông Thiam-ting)

王添灯,台北安坑人,日治時期曾經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1946年,他當選台灣省議會參議員,因為常常在議會中毫不留情面地批判中華民國官員的貪污腐敗,而有「#鐵面議員」的美稱,但同時,他也因此得罪了國民黨人。

1947年03月11日,他遭到逮捕,就此失蹤,後來才知道,因為他即便遭受酷刑,滿身是傷,依舊不願意屈服,而繼續大聲斥責憲兵第四團團長張慕陶,因而在西門町的東本願寺(今獅子林、誠品一帶)被用汽油淋身活活燒死,遺體丟棄在淡水河。

知識份子是一個社會重要的資產,他們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有很關鍵的影響力。其實不只是今天我們所介紹的這三人,在三月的屠殺清算中死去的台灣知識份子,絕大多數都是對台灣充滿理想與抱負,果敢有為的青壯年人。

雖然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們難免會去想,「如果這些人也還在的話」,「如果這些人並沒有消失的話」,現在的台灣,又會變得怎麼樣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養成這樣一整個世代,真正關心台灣的未來與命運的本土菁英,要花上多少時間與成本啊。然而他們就這樣消失在黨國威權無限擴張的權力慾望之下。

台灣不是沒有人才。

台灣從來不會沒有人才。

即便是在艱厄的環境下,被殖民的台灣人,都依然可以展現出不輸殖民母國的優秀實力,無論是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如此。

戰爭結束了,日本人離台了,他們原本以為這座島嶼將會迎來新的生機,新的企盼。
但他們始終沒有等到。

***

由左至右分別為陳炘、林茂生與王添灯,都是在當時活躍於各個專業領域的重要人才。

照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