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做洪水——0305陳篡地與斗六之役】

2025年3 月04日

【#三月做洪水——0305陳篡地與斗六之役】

#陳篡地 醫生,彰化二水人,畢業於台中一中後,前往大阪高等醫學專門學校就讀。期間,他曾經因為參與左派學生社團而被逮補坐牢,但由於他的在校成績優異,教授因此為他保釋以及補考,讓他依舊取得畢業證書並返回台灣。

回到台灣的他在斗六執業行醫,與同樣是醫生的太太謝玉露,深受當地民眾的愛戴。
二戰爆發後,他被日本殖民政府徵調到越南擔任軍醫,所搭乘的貨輪「神靖丸」被美軍炸沉於越南海域,他選擇棄船逃生,並偶然與胡志明結識,加入了越南的游擊戰隊,在隊中擔任醫生。

二戰結束之際,他準備返回台灣,由於隊員們有感於他平日在隊中的貢獻,贈與他一批武器,日後他就是運用這批武器,組織對抗國府軍的武裝民兵。

二二八事件爆發之後,他組織了「斗六治安維持會」,作為保衛鄉里的後盾,他曾經率領民兵攻佔虎尾機場,並與國府軍在斗六的市街進行游擊戰,而為了減少市街戰造成當地民眾生命財產的損失,他選擇撤退到小梅與樟湖一帶,繼續打游擊戰。

不久後因為得不到後援,他不得不將民兵部隊解散,使隊員各自逃生,而他自己則逃亡到二水老家後方的山區,帶著武器,一躲就是六年。這段時間,他周遭的親友遭到中華民國政府的跟監、刑求,甚至是槍決,但由於他過去的聲望,無論國民政府如何逼供,都沒辦法問出他的藏身處。

最後,陳篡地遭到曾經收容的政治通緝犯出賣,透露他藏匿的地點。國府軍雖然包圍了他所藏匿的山區,仍不敢貿然進攻,反而是派出了他當年在台中一中的同窗謝東閔,與他進行斡旋與談判條件。

陳篡地開出的三個投降條件,一是不能危害親友,二是不能沒收財產,讓他繼續行醫,三是受他連累的逮捕者一律釋放。

雖然他免於一死,但在獲釋之後,他被迫將診所遷至台北,取名為「建安醫院」,以便特務可以持續監看他。

在1980年代,「#二水明世界掌中劇團」的茆明福、茆國聰父子,為同鄉的陳篡地醫生進行創作,完成了《#二八水風雲錄:陳篡地醫師》這齣劇,首演即在台北市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雖然第一次演出就遭到警方的刁難與監視,但是二十多年來,他們依舊持續在台灣各地,搬演這齣屬於台灣人的布袋戲,並於2019年的 #自由路上藝術節,受邀在台中舊火車站前廣場進行表演,即使已經過了三年,當時精彩的演出依舊讓人印象深刻。

二二八事件中,陳篡地醫生是國民政府所公認,最令人頭痛的武力抵抗者,因為他擁有武器,又具備過去在越南游擊隊的作戰經驗,使他日後也可以深藏在山林間,難以逮補。

而由於在逃亡期間,牽連到了許多親友,陳篡地醫生後半輩子行醫所賺得的收入,則都拿去照顧那些親友們的眷屬。

***
圖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