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做洪水—— 0304 #屏東三四事件】

2025年2 月27日

【三月做洪水—— 0304 #屏東三四事件】

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民怨一路沸騰延燒,到了03月02日,消息已經傳到屏東。
當時的屏東市參議會副議長 #葉秋木 先生,決定召集議員、學生與民眾來響應台北的抗暴起義。

03月04日,屏東市民與學生代表向屏東市長 #龔履端 提出辭職與繳械的要求,同時民間的武裝組織,也攻入屏東警察局,取得槍械與彈藥,聽聞消息的龔履端立刻逃亡,而葉秋木則被推舉為臨時市長,民軍順利佔領警察局與市政府。

03月05日,民軍與數百名下山支援的原住民圍攻憲兵隊,並將憲兵隊逼至屏東機場,雙方在那裡發生衝突。

然而03月08日,中華民國的援軍也抵達了屏東,並且展開捕殺行動,屏東民軍組織一一潰敗,葉秋木也被以「暴亂首謀」的罪名遭到逮補。根據口述歷史的記錄,他被割去了部分的身體器官,並且被遊街示眾,最後在屏東市台灣銀行前三角公園遭到槍決。

***
葉秋木先生,屏東市人,過去在日治時期是留學東京,活躍於左翼團體的台灣留學生之一。戰後曾經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屏東分團組織員的他,在對新政權失望憤怒之餘,決定召集群眾起義。

圖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屏東數位典藏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