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做洪水——0303雄中自衛隊抗暴日】

2025年2 月27日

【三月做洪水——0303雄中自衛隊抗暴日】

年輕的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在大時代變動中,學生們可以做些什麼?」的思考呢?事實上,在75年前的今天,一群雄中的孩子,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並且,他們實際以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去探詢答案。

他們是以 #李榮河、 #陳仁悲 等人為首,組成的 #雄中自衛隊 的孩子。

二二八事件時,以台灣省立高雄第一中學(今雄中)為主的學生,曾集結高雄工業學校、高雄商業學校以及高雄女中的學生,於1947年03月03日組成了自衛隊,維持學校附近的治安,並以雄中作為臨時收容所,收留並保護生命可能遭到威脅的中國籍人士。

雖然當時雄中的校長和老師曾勸阻過這些學生,但雄中自衛隊的學生仍以「#高雄學生軍」的名義,發表「#吿親愛的同胞書」與「#吿台灣同胞書」,其中他們沉痛地指責新政權的貪腐無能,更控訴台灣的處境,是「走了狗,竟來了豬」,因此呼籲共同建立自由、民主的新台灣。

自衛隊中,男性成員們普遍在日治時期受過軍事訓練,甚至少數人有過被徵召到戰場的實際作戰經驗,而來自雄女共十餘位女學生,則負責後勤支援以及膳食等工作,雖然期間也有校內老師前來協助,但雄中自衛隊的學生成員,有著非常高的自主性,整體的運作都還是以學生為主導。

03月04日下午,「高雄屠夫」彭孟緝下令派出巡邏隊,但凡看到街上群聚的民眾,就開槍射殺。03月05日,國府軍開始對市區展開砲擊。由於軍隊佔領了高雄火車站,將導致原本就依賴鐵路運送的糧食供應,會遭到截斷,自衛隊也因此在同一日組成了「決死隊」,計畫要驅逐駐紮於火車站的軍隊,無奈因為武器落後,以及訓練仍舊不足,導致行動失敗。

彭孟緝在此之後,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軍事鎮壓,而擁有武器的雄中學生,也成為他的主要目標,深知無法與其正面交鋒,雄中自衛隊的成員選擇自行解散,03月06日,雄中果然受到了砲擊,成為全台唯一一所在二二八期間遭到軍隊攻擊的學校,然而那個時候,雄中的學生已經各自分散躲避,藏匿在學校裡的,是當時他們安置下來的中國人。

後來,國民政府為了掩蓋真相,便污名化自衛隊拘禁中國人,甚至將他們綑綁為沙包,甚至偽造雄中自衛隊的歷史文件,所幸後來在學者的研究以及訪問當時參與者的種種努力之下,才終於還原了這一段歷史。

***
雄中自衛隊的成員當中,男學生多半受過日治時期的軍事訓練,來自雄女的女學生則主要負責後勤與膳食的支援,大家互相合作,具備強烈自主性。
圖片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所屬好民思塾: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