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人權歷史課】活動成果 part.2

2025年2 月26日

【12.08 人權歷史課(二)活動成果】

今天是好民的第二天志工培訓!

一早從台中二二八的走讀開始,一起放慢腳步走在舊城區中,看見戰後初期台灣人如何在台中火車站前期待著國民政府的到來;歷史又如何走向當年二二七在台北發生緝菸血案後,當時中部最大武裝民兵「二七部隊」集結與抗爭的空間;也站在消失的建築前,看見當年遭到清算的不義遺址——「和平日報社」。

身在台中的我們,鮮少知道那些被拆掉的房子和鐵皮圍起來的土地,過去曾是民主先驅交流或是與國民政府武裝對峙的街道。走過這一趟,才發現原來平常的街道充滿了民主的痕跡。當大家對這些歷史不再認識時,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空間漸漸消失。

下午,由因「統中會」事件被剝奪了15年青春的政治受難者呂昱老師,分享了威權政府如何濫用權力。當選擇遺忘歷史的人認為白色恐怖會製造分裂時,呂老師透過真實數據指出當時本外省人受到迫害的比例不相上下外,然而當外省人出獄需要擔保時,許多同為受難者的本省人會出面擔保,讓外省人離開監獄回歸社會。

呂老師也從受害者的角度,談到對他而言,加害者的出現才能帶來真正的公道,現今當受難者想要原諒時,卻很難知道自己該原諒誰。公開加害者的身份並非是要報復,而是希望這個社會準備好朝向對話和彼此現身的方向前進。

隨後,好民的副理事長芳如也和大家介紹了自由路上藝術節,並從各國的經驗來看台灣的轉型正義。她強調,轉型正義是全球各地都在努力的過程,代表著普世的進步價值。

如今,作為自由之身的我們,必須參與解開消失歷史的謎團,去了解屬於我們的歷史,認識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有力量去詮釋屬於我們的未來。

最後,我們認識了威權體制下的國家暴力樣貌,並看見了勇敢的生命韌性。我們共同拒絕崇拜威權,攜手邁向把價值定錨在民主社會上。

感謝每位與我們一同走在轉型正義路上的妳/你們。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