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談過去不能談的事情,就是一種溝通;對好民而言,自由路上藝術節是公民行動,而這些公民行動是為了溝通。」——林芳如|好民文化行動協會副理事長
撰文:議題組志工|永玲、佳彣
受戒嚴影響的台灣民族性
講座開始,講者芳如以播放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倡議「519白恐記憶日」的影片作為開場,影片中提到,台灣是全世界戒嚴最長的國家之一,共經歷了43年。「突然之間,電視全部都切黑白畫面,就是蔣經國過世。」那是來自芳如幼年時的印象,他對於威權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個人權利的消失。
國家對人民施以系統性暴力,導致人們類似的經歷層出不窮,造成永恆卻被噤聲的傷痛,更影響了台灣人的民族性。曾經受壓迫的集體記憶因為尚未落實轉型正義的民主社會、無從訴說的社會風氣而逐漸被遺忘,使台灣人難以回溯過往,也沒有辦法說出自己的故事。
轉型正義的人權價值與五個支柱
轉型正義並不是台灣獨家的事,而是許多國家正在追尋的普世人權。芳如以許多國家做舉例,其中一個案例是美國過去因階級文化造成黑人社區被白人群眾滅門的「土爾沙市」事件,他表示美國曾經的受害者們仍在積極爭取權益,檢討當時的行政部門為何無視此衝突,並修復其中造成的影響。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表示,在嚴重的人權侵害事件下,國家應尊重、確保「真相知情權」,理應揭露加害人身分、行為等資訊,大眾得以透過檔案開放解讀,得知威權時期國家與體制的不義、公權力如何對人民造成侵害,進而看見威權時期所隱蔽的「真相」究竟為何。在釐清歷史真相後,才得以真正究責、和解,達到轉型正義的目標。
轉型正義的五個支柱,分別為真相、正義、名譽平復、緬懷追懷和確保不再重演。「名譽平復」和「緬懷追懷」需要內政部及法務部人員規劃相關事項,來恢復受害者名譽,並讓台灣社會持續記憶;「確保不再重演」則需要國家進行溝通來帶動,整體社會必須開啟各方面對話,才有機會正式迎來自由平等的民主社會。
轉型正義如何落實:藝術節的文化行動
我們知曉在威權時期時,許多日期背後的真正意涵都遭到隱藏,也正因如此,才要找回記憶,詮釋屬於我們的未來。好民文化行動協會的宗旨,便是期望透過共學、共同成長的方式,來認識土地。以不黨黨產小旅行為例,不當黨產係指國民政府來台後,所接收的日產房屋成為國民黨非法使用,甚至成為其所屬黨產,透過實際走覽的方式,讓參與者更進一步認識台中,也解謎了空間與歷史的關係。轉型正義不單單只是政策,亦能透過地方來追溯過去,從時間、空間與人物三面向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威權統治的歷史充斥於日常生活,尚有許多值得探究的痕跡。
芳如接著以2021年自由路上藝術節為例,當年主題是「義起反抗」,主視覺為三隻貓咪舉蛋糕慶生的畫面,背後蘊含著台灣人的故事──蛋糕是當時黨外聚會以「慶生」為名義進行聚會討論時事,象徵反抗的密碼;貓咪分別指向1979年的潮流事件、橋頭事件與美麗島事件;收音機則代表本土反抗意識。自由路上藝術節期待透過藝文展演活動進行歷史的轉譯,讓更多人願意認識台灣,了解台灣充滿傷痕的歷史,包含許多反抗壓迫的勇氣。
與好民一起找回台灣的記憶
對好民而言,自由路上藝術節的核心理念便是一種社會行動,行動是為了溝通──現身談過去不能談的事情,實踐民主對話,一步步地走向轉型正義。在講座最後,芳如以好民執行的案例與其目標做說明:自由路上藝術節希望以藝術文化的行動來談歷史、談國家暴力如何侵犯民主人權;透過不當黨產小旅行走讀活動,讓大家城市歷史有所了解;藉由政治檔案研習培力,還原歷史、釐清加害者的樣貌究竟為何。
好民所做的,便是希望大家都能「有意識地」活在民主自由的生活裡,也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學習,慢慢找回屬於台灣的歷史!講座尾聲,亦有香港的民眾分享了他們追求民主的過程,芳如接續話題提醒大家,台灣能成為民主國家並不僅仰賴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應當以任何行動把握前輩們的努力,鞏固得來不易的自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