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人權歷史課】二二八事件始末與台中二七部隊|講座側記

2025年2 月26日

「討論台中二七部隊,是因為現在談二二八時大多是受難經驗,比較少有武裝抵抗的角度。」──周馥儀|台灣史研究者、政大台灣文學所兼任助理教授

撰文:議題組志工|易諭、孟妍

二二八如何被記憶?記憶又如何創造對話?

講者周馥儀教授以大眾對二二八的印象為講座起點,向在場觀眾徵詢對二二八的印象,在場觀眾的答案不外乎是查緝私煙、省籍衝突、共產黨、屠殺等;網路上關於二二八的討論,則常與選舉時的政治操作、情緒勒索、歡慶連假等關鍵字聯結。
有人認為二二八是虛構歷史,若無蔣介石接收台灣,台灣將淪於共產黨統治;亦有人認為二二八沒死多少人,南京大屠殺才是真正該記得的。講者提到:「生命的珍貴不在於數量,而在人的價值」,二二八事件中的抗爭代表了前輩們所留下的精神,不應只以死傷人數作為該不該被討論的依據。在分歧的社會記憶中,可以試著綜整大家的二二八印象,找到其中溝通對話的可能性。

二二八只是查緝私煙?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於台北延平北路天馬茶房處取締私煙時打傷煙販,引發群眾不滿,衝突中誤殺路人,成為事件開端。
2月28日,民眾先至公賣局抗議,後轉往長官公署(現行政院)繼續抗議,不料行政長官陳儀早已命軍隊於此架設機槍,掃射民眾造成傷亡,當天在台大醫院的情況於鍾理和日記中有清晰記載。此事迅速透過廣播系統傳播全台,引爆群眾怒火。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受難者並非僅以本省人為主,群情激憤下,外省人亦成洩憤目標。
3月9日後,國民黨後援的21師軍隊自基隆登陸,此後兩月全島皆瀰漫鎮壓與血腥。
此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陳儀掌控行政權、立法權、人事監督權,集大權於一身,有如總督再現,中國人壟斷高層官員職位,台人無出頭之日。加之與本島文化差距甚大,且士兵軍紀敗壞,現代文明觀念亦未完全建立,貪瀆腐敗,外省官警涉入米糖走私案時有所聞,顛覆台人對政府與祖國美好想像。
又因國共內戰導致台灣本土米糖大量輸出至中國,人民苦不堪言,物價波動一日三市,民生疾苦,外省與本島人貧富差距與隔閡愈加擴大。種種不滿堆積於1947年2月27日因查緝私菸的衝突澈底爆發。

台灣人如何應對?

台灣人在二二八過後大致分成兩種因應方式,分別是溫和派與武裝抗爭派。當時有部分知識分子與仕紳聯合學生期望溫和解決,於各縣市組織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以議會民主路線與陳儀交涉並要求自治。國軍上岸前甚有成效,上岸後情勢陡變,最終遭國民黨軍隊鎮壓屠殺。
至於武裝抗爭派,則由民眾自主成立武裝組織,尋求更徹底的、以立憲為目的之自治,如嘉義的台灣自治聯軍、高雄的雄中自衛隊、台中二七部隊等。在武裝抗爭行動中,台中二七部隊名稱寓意為紀念27日天馬茶房外所發生的事件。

以下簡述台中與二七部隊的反抗歷史:
3/2 國民政府在台中街頭掃射,激起台中市民的反抗意志,紛紛成立民兵組織
3/3 台中市民成功在市區戰中迫使國軍投降,奪下國軍在中部的重要據點(教化會館)
3/6 在干城營區集結各路組織,由謝雪紅領導的「二七部隊」正式創立,約400餘人
3/6 高雄屠殺開始,市區淪為戰場
3/8 國民黨軍隊在基隆登陸,展開屠殺(3/9為整編後的21師登陸)
3/12 二七部隊為了免於台中被國軍屠殺、成為戰場,選擇退守到埔里打游擊戰
3/16 烏牛欄戰役,二七部隊難以抵抗戰力完整的國軍,正式潰散

在深入這段二七部隊的歷史前,講者周馥儀教授特別談到:「為什麼談二二八時,往往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從溫和派的角度講述,而不是講當時台灣人的武裝反抗呢?」,這段話提醒了我們,在事件當下有一派人用更主動的方式對抗不公與暴力。二七部隊和一般的軍隊不同,其為具相同理念的人民自發性組成的部隊,除了一般民眾外,也有許多青年學生投入其中。此外,其成員保有極高的自主性,部隊不特別限制成員,抗爭過程隨時可以選擇退出部隊。所以,二七部隊在3/12決定撤退至埔里時,並非400多人的部隊一同退守,甚至在3/16的烏牛欄戰役中,部隊僅剩30至40人對抗進逼的國軍。雖然一開始可以利用地形優勢抵擋國軍的先鋒部隊,但在懸殊的火力差距下,二七部隊彈盡糧絕,只能選擇撤退,自此也代表部隊正式解散。
雖然二七部隊存續的時間不到一個月,且與國軍相比有極大的兵力差距。換句話說,在行動開始之前,很可能注定以失敗收場,卻也反應了台灣人爭取自治、對抗暴力的信念。

二七部隊的啟示與價值

在講座的最後,講者留下兩個開放的問題 ,讓聽眾可以深思這段歷史,講者提到:「為何二七部隊的成員明知以寡擊眾,卻仍選擇武裝抵抗?二七部隊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以及「雖然爭取自治的路線不一樣,但有共同目標可以一起製造壓力,如果二二八當時溫和派與民兵組織共同合作,情勢會不會就此逆轉?」。

雖然前輩們都知道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但為了心愛的台灣,他們依舊選擇挺身而出。此外,現在的我們也知道,可以嘗試與行動路線不同但理念相同的組織一同合作,在抗爭的過程中看見成功的曙光。

好民推薦

世界公民講座 ×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

殖民的延續與抵抗:後殖民視角下的鄒族集體性與白色恐怖經驗(1949-1987)
時間:5/3(六) 14:00-16:00
地點:好民文化行動(台中市西區民權路53巷10號)

在戒嚴與威權統治交織的白色恐怖時期,原住民族並非僅是被忽略的歷史背景,更是深陷「內部殖民」治理的核心場域。本講座採取少見於主流白色恐怖研究的後殖民視角,以鄒族為例,探討國家如何透過語言政策、行政體系與敘事建構延續殖民秩序,並分析在壓迫中,族群集體性如何展現出韌性、重構與抵抗的能動性。
我們將從三個關鍵時期切入:1949至1954年間,鄒族領袖高一生推動「新美集體農場」,展現出部落自主治理的構想,卻遭國家以政治理由鎮壓,成為族群創傷的開端;1955至1969年間,國民黨政權推行「山地平地化」政策、設置山地黨部並推動說國語運動,系統性地削弱鄒族語言、信仰與決策體系,迫使族人從公開政治實踐轉向文化記憶的隱性保存;1970年代起,隨著社會逐步鬆動,鄒族開始於文化場域回應殖民敘事,特別是1980年代針對「吳鳳神話」的批判行動,展現深層的歷史對話與身份重建。
本講座不僅回顧鄒族在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經驗,更關注原住民族如何在殖民治理邏輯未曾終結的情況下,持續反思並重構集體主體性。這段被主流歷史書寫所忽略的經驗,至今仍深刻影響鄒族的政治參與與文化實踐,也為理解台灣轉型正義提供不可或缺的關鍵視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