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台中二七部隊,是因為現在談二二八時大多是受難經驗,比較少有武裝抵抗的角度。」──周馥儀|台灣史研究者、政大台灣文學所兼任助理教授
撰文:議題組志工|易諭、孟妍
二二八如何被記憶?記憶又如何創造對話?
講者周馥儀教授以大眾對二二八的印象為講座起點,向在場觀眾徵詢對二二八的印象,在場觀眾的答案不外乎是查緝私煙、省籍衝突、共產黨、屠殺等;網路上關於二二八的討論,則常與選舉時的政治操作、情緒勒索、歡慶連假等關鍵字聯結。
有人認為二二八是虛構歷史,若無蔣介石接收台灣,台灣將淪於共產黨統治;亦有人認為二二八沒死多少人,南京大屠殺才是真正該記得的。講者提到:「生命的珍貴不在於數量,而在人的價值」,二二八事件中的抗爭代表了前輩們所留下的精神,不應只以死傷人數作為該不該被討論的依據。在分歧的社會記憶中,可以試著綜整大家的二二八印象,找到其中溝通對話的可能性。
二二八只是查緝私煙?
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查緝員於台北延平北路天馬茶房處取締私煙時打傷煙販,引發群眾不滿,衝突中誤殺路人,成為事件開端。
2月28日,民眾先至公賣局抗議,後轉往長官公署(現行政院)繼續抗議,不料行政長官陳儀早已命軍隊於此架設機槍,掃射民眾造成傷亡,當天在台大醫院的情況於鍾理和日記中有清晰記載。此事迅速透過廣播系統傳播全台,引爆群眾怒火。與大眾認知不同的是,受難者並非僅以本省人為主,群情激憤下,外省人亦成洩憤目標。
3月9日後,國民黨後援的21師軍隊自基隆登陸,此後兩月全島皆瀰漫鎮壓與血腥。
此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陳儀掌控行政權、立法權、人事監督權,集大權於一身,有如總督再現,中國人壟斷高層官員職位,台人無出頭之日。加之與本島文化差距甚大,且士兵軍紀敗壞,現代文明觀念亦未完全建立,貪瀆腐敗,外省官警涉入米糖走私案時有所聞,顛覆台人對政府與祖國美好想像。
又因國共內戰導致台灣本土米糖大量輸出至中國,人民苦不堪言,物價波動一日三市,民生疾苦,外省與本島人貧富差距與隔閡愈加擴大。種種不滿堆積於1947年2月27日因查緝私菸的衝突澈底爆發。
台灣人如何應對?
台灣人在二二八過後大致分成兩種因應方式,分別是溫和派與武裝抗爭派。當時有部分知識分子與仕紳聯合學生期望溫和解決,於各縣市組織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以議會民主路線與陳儀交涉並要求自治。國軍上岸前甚有成效,上岸後情勢陡變,最終遭國民黨軍隊鎮壓屠殺。
至於武裝抗爭派,則由民眾自主成立武裝組織,尋求更徹底的、以立憲為目的之自治,如嘉義的台灣自治聯軍、高雄的雄中自衛隊、台中二七部隊等。在武裝抗爭行動中,台中二七部隊名稱寓意為紀念27日天馬茶房外所發生的事件。
以下簡述台中與二七部隊的反抗歷史:
3/2 國民政府在台中街頭掃射,激起台中市民的反抗意志,紛紛成立民兵組織
3/3 台中市民成功在市區戰中迫使國軍投降,奪下國軍在中部的重要據點(教化會館)
3/6 在干城營區集結各路組織,由謝雪紅領導的「二七部隊」正式創立,約400餘人
3/6 高雄屠殺開始,市區淪為戰場
3/8 國民黨軍隊在基隆登陸,展開屠殺(3/9為整編後的21師登陸)
3/12 二七部隊為了免於台中被國軍屠殺、成為戰場,選擇退守到埔里打游擊戰
3/16 烏牛欄戰役,二七部隊難以抵抗戰力完整的國軍,正式潰散
在深入這段二七部隊的歷史前,講者周馥儀教授特別談到:「為什麼談二二八時,往往是站在受害者的立場,從溫和派的角度講述,而不是講當時台灣人的武裝反抗呢?」,這段話提醒了我們,在事件當下有一派人用更主動的方式對抗不公與暴力。二七部隊和一般的軍隊不同,其為具相同理念的人民自發性組成的部隊,除了一般民眾外,也有許多青年學生投入其中。此外,其成員保有極高的自主性,部隊不特別限制成員,抗爭過程隨時可以選擇退出部隊。所以,二七部隊在3/12決定撤退至埔里時,並非400多人的部隊一同退守,甚至在3/16的烏牛欄戰役中,部隊僅剩30至40人對抗進逼的國軍。雖然一開始可以利用地形優勢抵擋國軍的先鋒部隊,但在懸殊的火力差距下,二七部隊彈盡糧絕,只能選擇撤退,自此也代表部隊正式解散。
雖然二七部隊存續的時間不到一個月,且與國軍相比有極大的兵力差距。換句話說,在行動開始之前,很可能注定以失敗收場,卻也反應了台灣人爭取自治、對抗暴力的信念。
二七部隊的啟示與價值
在講座的最後,講者留下兩個開放的問題 ,讓聽眾可以深思這段歷史,講者提到:「為何二七部隊的成員明知以寡擊眾,卻仍選擇武裝抵抗?二七部隊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以及「雖然爭取自治的路線不一樣,但有共同目標可以一起製造壓力,如果二二八當時溫和派與民兵組織共同合作,情勢會不會就此逆轉?」。
雖然前輩們都知道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但為了心愛的台灣,他們依舊選擇挺身而出。此外,現在的我們也知道,可以嘗試與行動路線不同但理念相同的組織一同合作,在抗爭的過程中看見成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