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阿信,1899年12月13日出生於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她是台灣近代第一位受完整現代醫學訓練的女性醫師,同時也基於對台灣社會的關懷,蔡阿信藉由醫院的開設、醫學知識的傳授、專業助產士的栽培,乃至於晚年公益服務的推廣,為台灣社會帶來相當重要的影響。
圖片來源:典藏台灣【璀璨繽紛●神采自信──日治時期的臺灣職業婦女】
◾️聰慧而堅毅,不向命運低頭的少女
蔡阿信在年幼時因為父親過世,母親迫於經濟壓力,曾一度將他送養至大龍峒(今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一帶)一名牧師家中要做童養媳,但蔡阿信不願接受這樣的安排,便自己從大龍峒走回艋舺的母親家,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兩次,最後牧師家庭決定放棄領養,而蔡阿信也回到家中與母親、繼父共同生活。
除了曾經在私塾學習過漢文教育之外,蔡阿信於八歲就讀於大稻埕公學校(今台北市太平國小)。在當時重男輕女的台灣社會,蔡阿信的班上只有兩個女生,再加上經常受到男同學們的捉弄,蔡阿信的另一名女同學後來也不再來上學。全班只剩下蔡阿信一名女生的狀況下,所幸蔡阿信遇到一名很照顧他的老師,經常親自送他放學回家,讓他免於在放學路上受到男同學欺負的風險。
◾️不畏阻礙,賣力吃苦的留日學醫之旅
十二歲那年,蔡阿信進入淡水女學校(今台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女學堂)就讀,雖然是當時學校裡年紀最小的學生,但蔡阿信的成績相當優異,所以校內有老師就建議蔡阿信,前往日本留學進修。起初,蔡阿信的母親以及身邊的人都非常反對,在二十世紀初、剛開始邁入全面的現代化,社會風氣尚且保守的台灣,一名女性要獨自一人前往異地,難免招致一些閒言閒語和風涼話,但蔡阿信的繼父卻選擇支持女兒,讓他前往日本,就讀當地的立教高等女學校(今立教女學院),先修習了兩年的日文。
1917年,蔡阿信進入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就讀,根據晚年的他對這段經歷的回憶,實際上那是一段充滿挑戰的歲月,尤其是在解剖課時,面對一具具大體老師,以及記不完的拉丁文專有名詞,讓他甚至還做了好幾個晚上的惡夢;此外,當時在日本的台籍留學生,性別比例仍然相當懸殊,一百多名台籍留學生中,也就只有兩三名女性,讓蔡阿信即便是與自己的「同鄉」們在一起,也難免無法自在,但也是在這段留學歲月中,蔡阿信認識了後來成為他第一任丈夫的彭華英。
◾️學成回台,行醫與培育助產人才之路
1921年,蔡阿信完成學業,這也意味著他成為台灣第一位經過現代完整醫學訓練的女性醫師,他因此在台灣大大出名,據說當時蔡阿信乘船回到台灣,遠遠地就看到基隆港的碼頭,站滿了記者以及好奇圍觀的民眾。
無奈的是,求學的過程辛苦,蔡阿信的執業之路在返台初期也不甚順遂,由於沒辦法在當地醫院找到婦產科的缺額,蔡阿信只得先於日本赤十字台灣支部醫院進行眼科實習。當時帶領蔡阿信的眼科醫師,讓他戴上眼罩,在病床上躺臥三日,體驗失明者痛苦不便的狀態,這也讓蔡阿信領略到作為醫者,醫術的高明與否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則是必須真誠同理、關照病患的感受與需求。
1926年,蔡阿信在台中開設了「清信醫院」。清信醫院有一個特殊的收費制度:「富者多收,貧者少收,赤貧免費」,此外,赤貧者的女性生完小孩後,也會受贈免費的衣物和補給品,可以說清信醫院不僅以現代化的醫學知識,幫助當地的女性完成生產,同時也落實對台灣社會的關懷行動;另一方面,醫院附設的「清信產婆學校」,也招收學生,培養助產士,在其開設的十二年間,訓練了超過五百位專業助產士,他們的足跡遍及台灣全島,迎接無數新生兒來到這個世界上。
◾️從二戰到冷戰,海外漂泊與落葉歸根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這個時候的蔡阿信早已和彭華英解除婚姻關係,與此同時,戰爭情況愈發危急,產婆學校的經營也愈發不穩定。蔡阿信結束醫院與產婆學校的營業後,動身前往美國,1940年從日本橫濱抵達美國舊金山,並在美加等地的醫學院遊學研究;但擁有日本國籍的蔡阿信,在當時反日情緒高張的美國與加拿大,不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因為開設私人診所,遭人忌憚,不幸被當地的醫師公會誣告,而平白無故受到冤獄之災。
1946年,蔡阿信再度回到台灣,並在1949年與冤獄時期大力支持過他的英裔牧師吉卜生結婚。到了1950年,英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當性,讓中華民國政府以蔡阿信透過丈夫取得英國國籍為由,數度騷擾蔡阿信。一度因為戰爭而不得不在海外漂流,回到自己的故鄉之際,原本熟悉的故鄉已變得全然陌生,目睹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發生,乃至於自己也不堪其擾的蔡阿信,再度與丈夫離開台灣,並在加拿大定居。
◾️點亮自身,照亮他人:台灣女子的傳奇一生
蔡阿信旅居加拿大後,雖然沒有執業行醫,但好學的他依舊經常到醫院觀摩學習,甚至一直到晚年,也沒有減退過對學習的熱忱,同時,他也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故鄉——台灣。1979年,蔡阿信返台探親,並在1980年捐出他的畢生積蓄,成立「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為台灣喪偶的年長女性提供關懷諮詢。
1990年3月5日,蔡阿信以九十一歲的高齡,於加拿大逝世。這名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台灣女子,有著勇敢、堅韌而溫柔的靈魂,他走在時代的浪尖,不畏當時對女性而言更加艱困的外在環境,落實了自我理想的實現,此外也在「點亮自己」之餘,意圖「照亮台灣社會」。
因此在他開設醫院時,面對無法承擔醫療費用的窮苦人家,他選擇免除收費,並給予更多照料及關懷;藉由產婆學校的成立,他讓一群台灣女性得以藉由專業的助產訓練,實現經濟的獨立自主並提升社會地位;到了晚年,他不惜捐出畢生積蓄成立基金會,持續落實他對台灣社會、台灣女性的關心,或許可以說,蔡阿信不只擁有了亮眼的個人成就,更成為一個令人景仰的典範。
參考資料:
*〈巾幗不讓鬚眉的仁心女醫───蔡阿信〉,臺灣記得你
https://taiwan.k12ea.gov.tw/index.php?inter=people&id=78
*〈蔡阿信史蹟〉,財團法人至誠社會服務基金會
https://zc-fdtn.org.tw/?page_id=25306
*〈小額捐款支持歷史上的今天專欄〉
https://tinyurl.com/yc5xr4hz